侯磊
關鍵詞:初中體育;健康教育;教學方法
一、培養學生良好體育素養
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喜歡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學任務上,并根據教學任務來對學生開展簡單的體育鍛煉,并沒有結合學生的自身狀況來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同時,一些單一的體育教學也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為上體育課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就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同時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來創設新的體育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能夠選擇到自己最喜歡的體育運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身體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體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來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體育運動的視頻,比如: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讓學生來更為直觀的觀看那些和自己年齡相同的運動員是如何進行體育比賽,使學生充分地感受體育相關知識的多樣性。然后教師在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對其開展比賽,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
二、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
體育教育融合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初中學生的健康水平,而要提升學生的初中健康水平,首先要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要首先提升學生對健康行為結果的積極認知和積極情感,這有助于學生構建對健康行為結果的信念。基于此,體育教育融合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對健康行為的后果予以明晰,并科學地闡明健康行為的積極作用和價值。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要借助各類環境的影響,例如社交圈、行為規范、社會角色規范和道德規范等。個人對其社交圈內重要他人的期望非常重視,個體會為了獲得社交圈內重要他人的期望而主動實施期望的行為。基于此,體育教育要積極構建具有這種社交網絡,利用重要他人的期望來促使學生參與體育教育、踐行健康行為,這些重要他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同伴,也可以是家長。因此,體育教育工作者要首先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并關心自身的身心健康,其次體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伙伴關系、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系來構建健康的社交網絡。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還需要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我效能感,要讓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定期進行體育鍛煉。
三、促進學生實施健康行為
促進學生實施健康行為,首先要促進其基本動作能力的發展,其次要促進其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體育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要促進學生的生理健康,而生理健康的實現主要依托于實際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這些體育鍛煉活動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包括以代謝消耗為目的、以提升心肺功能為目的的、以提升肌肉力量為目的的,以提升身體功能性為目的,以提升競爭優勢為目的的等等。體育教育工作者要通過提高學生的基本動作能力和運動技能來促進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但需要注意的是,體育鍛煉參與實施健康行為并不能直接畫等號,要想實現促進青少年實施健康行為,還需要讓學生獲得有關體育鍛煉的知識,例如心率、負荷強度、負荷量、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等與健康的關系。只有如此,體育教育才能從強迫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轉變為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學生的健康行為才能從盲目自信轉變為獨立思考、主動行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健康教育內容的結合十分重要,而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健康教育內容的結合,主要可以通過培養學生體育能力、提升學生對健康的認知、促進學生實施健康行為這三方面來實現。
參考文獻:
[1]唐凱,劉德明.健康中國背景下學校體育銜接優化路徑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