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紹海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其得以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對創新教學理念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教學所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就高中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對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水平有所增益。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化教學方式,其具有著一定的獨特優勢,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為高中同學們帶來了新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促進了數學教學的發展[1]。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拓展課堂教學資源,并利用信息技術在視聽等多功能方面的優勢,創新教學模式,構建生動、直觀、動態、富于趣味的課堂教學,以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其對數學探究的動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信息技術對優化高中數學教學的作用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由于數學學科知識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有較高要求。部分學生由于數學基礎薄弱或未能掌握數學學習技巧,因而對于枯燥抽象的知識難以快速理解和掌握,制約了學生的數學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動畫、視頻等方式動態直觀且富于趣味地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其知識原理,增強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二)有助于再現數學知識發現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數學知識及思想方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夠對數學知識的發現過程進行再現,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探究能力,促使其利用所學知識展開結論探究,以發現數學定理,不斷增強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方面,信息技術有助于再現知識的發現過程,因而能夠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 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效率。
(三)有助于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難點
數學學科具有精密的邏輯性、創造性以及精確性,對于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數學課堂教學中,會存在部分重難點內容,這部分內容會對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帶來一定困擾。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得以通過多樣化的手段來解析、呈現和解釋這些知識點,實現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明,使學生能夠順利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將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里有利于數學學習方式的改進,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觀察和學習,提高課堂效率[2]。
(一)借數形結合思想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對于不少對數學學習有畏難心理的學生來說,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且進入高三階段,數學知識的深化對于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因為,雖然數學學科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在低年級階段,所教學的數學內容很多都可以結合生活體驗及生活現象來促進理解。但是高中數學由于知識、原理更為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其內涵和原理,因而無法將其與生活現象、生活體驗建立聯系,導致學生對于高中數學內容的理解難以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借助信息技術的視聽呈現功能,可以使原本抽象、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趣味化,同時更加直觀、具體和簡潔,并建立起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與應用,有效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促進其快速理解并掌握相關內容。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數學內容,還能夠引導學生打開思維,調動以往的知識積累,通過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規律與聯系,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如,在《排列與組合》相關內容的教學中,針對不同情況下的排列方法,如對于從箱子中抽取小球時所會涉及的是否放回等知識,部分學生會難以理解。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進行動態模擬和呈現:有一個分別裝有紅黃藍三色小球的黑色紙箱,三色小球分別對應其顏色,分別標記為A、B、C,現需每次從箱中取出三個小球,取完后再放回,思考共有幾種組合方式?針對題目,部分學生對于快速計算出所有分配方法會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呈現所有排列方式供學生核對,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效發現自己所缺少的方法,促進其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學習實踐中提升學生信息能力
信息技術對于優化課堂教學、減輕教師備課負擔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而對于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及操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但是,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功能、應用原理的理解、掌握以其實踐操作能力同樣也很重要,有效、合理的在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對于提高其課堂學習效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增加其實踐操作的鍛煉,以提高其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教師可通過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以及展開探究討論等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通過運用信息技術以展示探究成果。如,《隨機變量及其分布》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將本章節內容進行解析為多個探究任務,并將各任務分配到各學習小組,各小組通過任務預習、學習交流、展開討論、深入探究、匯總成果、進行PPT制作以及制作或查找微課等系列學習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并匯總,再借助電子設備來闡述本小組的合作探究成果。由于在教學中給予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探究成果的機會,使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為信息技術在高三數學教學中得到更高效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展開層次化教學全面提升其能力
進行高三階段的學習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因其數學基礎、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及認知能力等方面會表現出明顯的個體性差異,使其在數學學習水平上有較大的區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由于不考慮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而實施統一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能力標準要求,導致部分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而數學能力強的學生得不到更多的思維拓展機會,不利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能力發展。針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明顯差異性,教師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以尊重和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對能力及數學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學要求,使學困生和優秀生等均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從教學中有所收獲并得到能力的發展。如,在《計數原理》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實施分層教學法,將本章節內容進行解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三種針對不同難度的教學方式,以滿足班級中優秀生、中等生及學困生的學習需求。其中,學困生可要求其理解掌握本章節基本知識點并能夠獨立完成教材習題即可;對于中等生可選擇與之能力對應的教學內容、標準要求以及具有普遍計算難度的習題等;優等生可鼓勵其借助信息技術拓展學習資源,并完成難度高于或接近學生思維水平的知識應用題類型的習題,通過思維的拓展來使優秀生得到進一步的能力提升。
三、結束語
合理使用信息技術,有助于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的創設,對于激發鍛煉學生的多元學科能力、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開放性、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都有很大幫助[3]。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合理設計教學,并使信息技術得到充分和合理的應用,以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要注重給學生提供信息技術實踐操作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為信息技術更好地輔助高中數學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翔飛.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探究[J].讀寫算,2019(25).
[2]尹碧蘭.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應用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02).
[3]黃雨.運用信息技術優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