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
摘要:在小班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泥塑教學或者說泥塑活動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也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點所在。泥塑活動具有拓展性,可驅動幼兒手腦并用,在訓練想象、模仿和思考能力的同時,鍛煉幼兒手指的靈活性及軀體的協調性。在泥塑活動中,幼兒們能快速的體驗快樂,而泥塑活動的多樣性又能進一步促進幼兒們之間相互交流,營造出活躍而溫馨的學習氛圍。形象塑造是泥塑教學活動的起點,對于幼兒們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極大的趣味性。文章結合教學工作經驗,淺談小班幼兒在泥塑活動中形象塑造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小班幼兒;泥塑活動;形象塑造;快樂教學
引言
三歲娃娃,愛玩泥巴。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幼兒階段,對泥均有一份持續且濃厚的溫情。一團泥在手,孩子可以玩很長時間,讓泥通過手指變幻成不同的形狀、模樣,孩子們在玩泥的過程中獲得最為質樸、簡單的快樂,而這種快樂的產生、發散和升華區別于任何一種玩具所能帶給孩子的快樂體驗。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對于年齡最小的小班幼兒,應如何開展好泥塑活動中的形象塑造,從而幫助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幼兒大腦發育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1、合理選材
1.1貼近生活
生活是廣闊的課堂,生活大課堂不僅豐富多彩,還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和滲透知識要點和經驗技能。對于年齡很小的幼兒來說,在泥塑活動中進行形象塑造教學,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將教學主題與幼兒們的現實生活密切關聯在一起。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弊鳛橛變航虒W工作者,我們應有意識的將形象塑造的泥塑教學活動映射到幼兒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幼兒們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漫畫人物、玩具模型切入,幫助幼兒在接觸泥塑學習中最大限度的降低陌生感,降低泥塑活動學習帶來的逆向體驗[1]。因此,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們可以將一些形狀簡單、特點特出的生活性泥塑作品放置在教室內,放置的作品數量要多,最好能夠讓幼兒們能夠近距離的觀察和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觀察。這些作品可以作為幼兒們模仿的樣品,在隨著老師的語言描述后,生活性的泥塑作品能夠通過視覺感官刺激幼兒,喚醒幼兒的生活畫面,在幼兒的大腦中發生反應。換言之,我們應當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同時,一邊用眼睛嘗試著學習觀察,一邊驅動大腦思考,發散思維。
1.2循序漸進
為此,在泥塑活動中我們需要踐行循序漸進的選材原則。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從一些作為簡單直白的泥塑主題出發,比如說一根小蔥、一片樹葉、一顆雞蛋等等。而隨著幼兒們學習的深入,可以緩慢的加入一些復雜的學習元素,如圓柱形狀的水杯、正方體形狀的音響、長方體形狀的桌子等等。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從搓一搓開始,引導和組織幼兒將泥塑搓成長條狀,搓的長條狀可以像筷子、像面條、像鉛筆、像柳條等等。在教學實踐中,有的幼兒把握不好力度,容易使得長條狀的泥塑一端粗、一端細,或者兩端細,中間粗,又或者是兩端較粗而中間較細。出現這種情況十分正常,我們需要在旁邊指點幼兒技巧,向幼兒展示揉搓的正確方法[2]。第二步,從揉一揉開始,在搓的基礎上進行揉,將泥團揉成一個球形,而大部分幼兒都非常喜歡將泥團揉成球形,只是不同的幼兒所需要的時間不同,泥團所揉成的球形也并不近似球形。在幼兒們揉一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幼兒想象,想象自己所揉的泥團是湯圓、糖葫蘆、棒棒糖等等。幼兒們都非常渴望和向往成年人的生活,這也是很多孩子喜歡“過家家”的原因所在,因而在揉泥團的過程中,幼兒們還可以想象自己是不同的職業者,讓教學活動擁有更多的代入感。第三步,從折一折、壓一壓開始,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小手將球形的泥團壓一壓,變成“餅干”,或者壓成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書桌”等等。
2、鼓勵創作
2.1環境因素
對于三歲左右的幼兒來說,學習并不是生活的重點所在,而泥塑活動中的形象塑造,也不要求幼兒們做到惟妙惟肖,只是通過玩泥的過程,讓幼兒在獲得快樂的同時,刺激幼兒的大腦發育和稍微幫助幼兒鍛煉、提升動手實踐能力[4]。因此,在泥塑活動中,筆者更加注重鼓勵幼兒們自主創作,一言以蔽之,泥塑形象塑造在傳授和引導幼兒最為基礎的方法后,教學活動應將重點放在幼兒們的自主創作上。但是,3歲左右的幼兒,他們無論是行為還是思考常常出人意料,在泥塑學習中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到索然無味只需要經歷很短的時間?;诖?,我們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的激發出幼兒們對泥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這與幼兒所處的環境因素息息相關?,F代社會,幼兒日常娛樂所需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如功能多樣但價值不菲的玩具,能夠帶給幼兒極大滿足感,但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投入的游戲等。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更多的成為“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長此以往的結果是導致幼兒的動手能力成長緩慢。現實生活中,很多幼兒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備,如簡單的疊被子、穿衣服、系鞋帶等,在團體性活動中表現的也不夠活躍、積極[5]。為此,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幼兒教學中的環境構建,讓更多充滿自主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內容進入園內,鼓勵幼兒在“自己動手”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2.2心理因素
三歲左右的幼兒,身體的平衡性和力量不足,在泥塑活動中體現為手指不能靈活且有力對泥塑加以控制,而不穩定的心理特征又使得幼兒容易產生焦慮感和挫敗感,一旦在泥塑活動中感到不快,幼兒們容易情緒低落甚至哭鬧不止。我們支持和鼓勵幼兒個性化發展,畢竟每個幼兒都是不同于他人的個體存在,應當在滿足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擁有個性化發展的外部和內部條件。但是,在幼兒教育中我們也應當重視幼兒的社交能力培養和社會規則意識培養,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長遠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教學中如何從心理因素方面促進幼兒形象塑造泥塑學習?以《糖果屋》主題教學為例,在教學開始階段,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種類、形狀、大小和顏色的糖果,在觀察的同時可以讓幼兒們觸摸糖果模具,然后適當品嘗一點糖果的味道。接下來,我們可以將幼兒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的幼兒圍繞一圈坐在一起,泥塑出自己心中最為美味的糖果。在幼兒們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面對面觀察同伴的操作,可以借鑒周圍小朋友的方法,相互之間的交流將變得更加緊密[6]。
3、結語
在小班幼兒泥塑形象塑造教學活動中,對于幼兒們動手創作的作品,我們需要重視開展教學評價活動[7]。在評價教學中,我們應當因材施教,對于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動手能力的幼兒,需要有針對性的實施多元評價。在評價中注重幼兒的個性釋放,而不是用單一的“像不像”來加以評價。合理而充滿激勵的評價是高效的助推器,能夠有效驅動幼兒學習,增強幼兒自信心,幫助幼兒獲得克服困難的勇氣。
參考文獻:
[1]魏俊霞.讓幼兒在泥塑活動中體驗快樂[J].學苑教育,2016,2(17):10-10.
[2]金至妍.探析幼兒泥塑活動中自然材料的開發和運用[J].讀寫算,2020,15(28):84-84.
[3]沈洪芳.小班幼兒在泥塑活動中形象塑造的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2016,3(21):168-168.
[4]劉莉萍.在泥塑活動中促進幼兒自主發展[J].都市家教月刊,2017,30(11):23-23.
[5]曾傳香.淺談在泥塑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力[J].中華少年,2016,15(11):710-710.
[6]楊嫣.開展泥塑活動,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J].教育觀察,2019,18(34):32-33.
[7]楊柳.如何激發幼兒對泥塑活動的興趣[J].才智,2016,20(5):359-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