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娣
摘 要: 本文從教學情景的定義、益處等方面闡述如何創設小情境,傳遞大能量,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 小情境 大能量 快樂教學 良性循環
我從教三十四年,上過無數節課,教書育人,感悟頗多。仔細想想,一路走來,三尺講臺,天天快樂,堂堂精彩。能有效實現我的教學名師夢,更多地歸功于經常創設小情境,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不斷傳遞大能量。其實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善于抓住學生的心比具有高端文化更為重要。要獲得學生的心,必須養好學生的味(胃)??梢源竽憚撛O一些小情境增強師生的情緣,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學生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學會”到“會學”。
教學情境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教學內容,將實現問題與生動具體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讓學生走出“山重水復”,走向“柳暗花明”。
首先,創設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教師釋放潛能。
讓課堂涌動著生命的熱潮,煥發出青春的氣息,能使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教師釋放潛能。同事懷孕,我去代課,剛好要上《圓的周長》一課。雖然不如他們老師年輕漂亮,但我教學經歷豐富。上師范時學的徒手畫圓技巧恰好派上用場。我并不急于呈現教材中的圖例,而是先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圓,沒有用圓規,以小手指尖為圓心,粉筆頭與小指尖的距離產生半徑。動作很快,一個漂亮的圓活靈活現?!巴邸薄芭Q健薄浑y發現,學生好奇、欽佩,有的還躍躍欲試。同學們心懷探個究竟,活力四射,激情飛揚,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了。我的潛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釋放,學生覺得我不是簡單的代課。就連曾經不太愛聽課的學生也“閑”不住了。在師生互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熱情高。趁熱打鐵,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新的層次。
其次,創設好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教材知識的“用活”。
根據以往經驗,有的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學習感到困難。我就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入手。比如,拿出一個粉筆向空中一扔,劃出一道美麗的拋物線,二次函數的圖像油然而生。用回形針平移拋物線,拿掃把比畫理解掃過的路徑和面積。再如,待定系數法是一種特別有用的“法”。求二次函數的解析式時,用待定系數法根據圖像上三個點的坐標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一“招”;根據頂點和另一點的坐標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二“招”;根據與x軸交點和另一點的坐標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三“招”。這三“招”各有奇妙之處。哪一“招”更好使用,要看條件和管著它們的“法”而定。
教《解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數,對“30°、45°、60°三角函數值”時,數形結合推導,可教給學生口訣: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坝行保ㄟ叄┍闶窍遥ㄕ?、余弦),無斜(邊)便是切(正切、余切)”。學生在小學就背熟了乘法口訣,所以理解與熟練掌握就順理成章了。
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時,同學們最難掌握的就是“公共解集”如何找。于是學生用數軸等幾何語言找,我便說出口決“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在中間,大大小小為無解”,很快檢證學生的答案,而且學生很愿意投入此景中。
為了幫助他們消除學習上的障礙,用詩歌式語言概括。教學“仰角、俯角”概念時,引用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苯虒W“統計圖”時,用“波濤洶涌”、“平風靜浪”描述變化,學生特別愛聽。
最后,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
教師要用發展眼光看待初中學生,他們大多數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教師的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能給人以美的遐想,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愿意學、喜歡聽。比如,教學“七巧板”一課時,可以先布置學生按要求將一塊正方形紙板剪成七塊。學生就會懷著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隨教師進入新課,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制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勢態,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形成強大的自主探索動力。古人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還可將競爭意識引入課堂,讓學生親力親為,自己再創設“情境”,獲得知識。變“教書匠”為“教練”、“參謀”、“顧問”,因充實而快樂。
再說喜歡活動是中學生的天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北确?,“幾何公式的推導”,特意安排學生動手做一做、折一折、畫一畫,讓他們在經歷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掌握。一道開放題,答案很多時,可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來,從別的同學那里看到解決問題的另外一些角度,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養成取長補短的好習慣。領著學生走進一個近乎理想的學習情境中,收效事半功倍。教師活力四射,激情飛揚,才能讓師生在理想的教學樂園里,共同譜寫生命中一個個精彩的篇章,合力演繹生命華麗的樂章。
記得一位跟我配班、年歲已高的老師曾經這么評價我:天天干勁十足,還年輕著呢?連毛細孔都豎得起來……居然有老師這般夸我,事實上,我從來都是很陽光的。和學生在一起,會覺得自己還年輕。天天開心,自然免疫力強,不容易生氣、生病,師生共贏。
總之,老師的教學不是付出,而是收獲;老師不是“蠟燭”和“春蠶”,而是教室里不斷生長的“一棵樹”,教學滋養了我們,學生幫助了我們;開放的教學帶來教學的幸福。在教學實踐中,要創設小情境,構建理想的快樂的課堂,傳遞大能量。實現教師愛教、會教,學生愛學、會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黃海生.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興趣激發.2005(2).
[2]李先碧.引導聯想培養能力.2005(4).
[3]趙東祥.初中數教漫談[J].教育藝術線,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