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


[摘要] 目的 研究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 方法 回顧性收集本院神經內科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收診的300例腦卒中后首次癲癇發作患者的臨床資料,隨訪12個月,根據患者是否出現二次癲癇發作分為復發組(n=118,出現二次癲癇發作)和未復發組(n=182,未出現二次癲癇發作),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首次癲癇發作時間、合并癥等,并進行二次癲癇發作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結果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卒中范圍、癲癇發作額葉受累、飲酒史、吸煙史、合并高脂血癥、合并高血壓、合并冠心病以及早期是否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的腦出血、卒中累及皮層、NIHSS評分≥15分、部分性癲癇發作、晚發型癲癇發作、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顫動的概率均高于未復發組(P<0.05);回歸分析顯示,部分性癲癇發作、晚發型癲癇發作、腦出血、卒中累及皮層、合并心房顫動、NIHSS評分≥15分都是影響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P<0.05)。 結論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發生二次癲癇的危險因素眾多,臨床醫師應注意早期篩查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對患者進行危險分層,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干預方案,預防二次癲癇發作。
[關鍵詞] 腦卒中后癲癇;二次癲癇發作;復發;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42.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32-004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secondary epileptic seizures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epileps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00 patients with the first epileptic seizure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September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Follow-up was performed for 12 month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s had secondary epileptic seizur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current group(n=118, with the secondary epileptic seizure) and the non-recurrent group(n=182, without secondary epileptic seizure).The gender,age,time of first epileptic seizure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isk factors of secondary epileptic seizure.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ge,gender,stroke range,frontal lobe involvement of epileptic seizure,drinking history,smoking history, hyperlipidemia,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whether antiepileptic drugs were used in the early stage between the recurrent group and the non-recurrent group (P>0.05). The probability of cerebral hemorrhage, stroke involving cortex,NIHSS score over 15 points,and rates of partial epilepsy,late epilepsy,diabetes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ll higher in the recurrent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non-recurrent group(P<0.05).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artial epilepsy, late onset epilepsy, cerebral hemorrhage,stroke involving cortex, complic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NIHSS score over 15 were all risk factors for secondary epilepsy(P<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for secondary epilepsy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epilepsy.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rly screening of risk factors for secondary epilepsy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epilepsy, and carry out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patients,so as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tervention programs to prevent secondary epilepsy.
[Key words] Epilepsy after stroke; Second epileptic seizure; Recurrence; Risk factors
腦卒中是癲癇的主要誘發因子之一,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約占癲癇患者的11%,多數情況下能檢出癲癇樣放電區域與腦卒中灶區一致[1]。腦卒中后首次癲癇發作患者是否需要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還存在一定爭議,有學者認為去除卒中病灶后能使得癲癇癥狀得到控制,在急性期無需接受抗癲癇治療[2];但也有學者認為,卒中后早發癲癇患者二次發作后、卒中后遲發型癲癇患者、有高復發風險者應及時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一般會加重卒中病情,還會引起嚴重血管認知功能障礙,因此研究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從而早期對高危癲癇復發患者進行抗癲癇治療,預防癲癇二次發作,對于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腦卒中后首次癲癇發作患者的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為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時機提供借鑒,現選取我院的300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7年2月至2019年9月收診的腦卒中后癲癇患者300例為研究對象,隨訪觀察12個月,根據患者是否出現二次癲癇發作分為復發組118例與未復發組182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CAD)的診斷標準[3],經顱腦CT或MRI證實,首次卒中發病;②癲癇發作于卒中起病時或卒中發病后,與腦卒中有明確相關性;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癲癇病史或癲癇家族史者;②由顱內腫瘤、顱腦外傷、中毒、代謝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癲癇患者[4];③卒中發病后2周內死亡患者;④失訪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
收集整理兩組患者的以下資料,應用Excel表格記錄年齡、性別、卒中類型、卒中范圍、累及皮層、NIHSS評分、癲癇發作性質、首次癲癇發作時間、癲癇發作額葉受累、飲酒史、吸煙史、合并癥、早期抗癲癇藥物應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卒中范圍、癲癇發作額葉受累、飲酒史、吸煙史、合并高脂血癥、合并高血壓、合并冠心病以及早期是否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卒中類型、累及皮層、NIHSS評分、癲癇發作性質、首次癲癇發作時間、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顫動的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回歸分析
將二次癲癇發作作為因變量,部分性癲癇發作、晚發型癲癇發作、腦出血等因素為二分類變量,進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部分性癲癇發作、晚發型癲癇發作、腦出血、卒中累及皮質、合并心房顫動、NIHSS評分≥15分均是影響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 討論
3.1 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調查必要性
腦卒中是癲癇的主要發病因素之一,而腦卒中后癲癇的發作也會明顯增加卒中的致殘率和病死率。目前臨床上卒中后的癲癇發作一般在卒中后24 h內發作,這是早發型癲癇發作的高峰期,卒中后6~24個月是晚發型癲癇的發作高峰期。臨床上常將卒中后2周內發病的癲癇稱為早發型癲癇,超過卒中后2周發作的癲癇稱為晚發型癲癇[5]。其中早發型癲癇患者一般在卒中急性期給予基礎抗癲癇藥物治療,在病情進入恢復期后,逐漸減少抗癲癇藥物用量甚至停藥,癲癇癥狀一般會隨著卒中病情的轉歸而得到有效控制。而晚發型癲癇患者則需長期的系統化治療和隨訪觀察[6]。
目前,對于腦卒中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還存在不同的觀點。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在僅發生卒中的患者中不推薦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對于出現癲癇癥狀的患者則應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還有研究認為在卒中后首次癲癇發作時不宜應用抗癲癇藥物,因為抗癲癇藥物使用的不良反應及與其他治療卒中的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影響卒中治療效果,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基于此,為探尋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加強對腦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調查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臨床醫師篩查出有高危因素的卒中后癲癇患者,以便于確定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時機,預防二次癲癇發作,改善預后[7]。孫麗娜等[8]認為腦出血、卒中病灶位于皮質、腦電圖異常、晚發型癲癇都可能是癲癇二次發作的危險因素,建議對早發型癲癇患者不給予長期抗癲癇藥物治療,而晚發型癲癇患者應及早給予長期的抗癲癇藥物治療。王瑜琦等[9]認為部分性癲癇發作、首次癲癇發作時間>2周、出血性腦卒中、卒中病灶累及皮質都是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癲癇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在腦電圖中有一定特異表現,可早期進行腦電圖檢查,為癲癇復發防治提供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性癲癇發作、晚發型癲癇發作、腦出血、卒中累及皮層、合并心房顫動、合并糖尿病、NIHSS評分≥15分均是影響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P<0.05)。
3.2 部分性癲癇發作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癲癇的致癇灶異常放電、異常放電廣泛擴布并在臨床上表現出想要的癥狀是癲癇發作的病理基礎。而卒中后癲癇患者,卒中發病后腦組織的局部損傷以及生物理化環境的改變導致相關腦區神經元異常放電,當放電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癲癇發作[10-11]。因此卒中病灶及周邊腦區的病理改變發展成致癇灶,則意味著部分性癲癇發作的起源灶形成,使得患者今后具有多次癲癇發作的持久性趨向,這可能是推測部分性癲癇發作患者更易出現二次癲癇發作的主要原因。
3.3 晚發型癲癇發作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從卒中后癲癇發作的病理機制角度來看,早發型癲癇一般與卒中后早期缺血、代謝紊亂、神經遞質釋放過多等因素有關;而一旦超過卒中的急性期,卒中后造成的代謝紊亂等將會得到明顯改善,故而早發型癲癇患者不易出現癲癇的復發。而遲發型癲癇的發作往往與神經膠質細胞增生、病灶機械刺激、瘢痕組織形成等有關[12-13],而這些病理生理因素的改變并不會隨著卒中病程的延長而減弱或消失,這可能是晚發型癲癇易二次發作的原因之一,故而筆者認為對于晚發型癲癇患者宜早期給予長期抗癲癇藥物治療。
3.4 腦出血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腦出血后含鐵血黃素沉積轉化導致局部神經細胞釋放大量的氨基酸,隨之而來的是局灶性或彌漫性腦血管痙攣,導致腦細胞電解質紊亂和去極化作用,這對異常放電具有重要促進作用[14],故而出血性腦卒中更易發生癲癇,且腦出血對癲癇的影響是長期性的,更易出現二次癲癇發作。
3.5 卒中累及皮質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當卒中累及皮質,皮質病灶中位于顳葉、額葉、頂葉部位的患者更易發生癲癇,這可能與皮質神經細胞密集,以軸突、錐體細胞和星型細胞為主等有關[15],這些細胞引起的癲癇發作閾值均較低,當受損后興奮性增強,更易導致癲癇發作,推動癲癇發作的進展,易出現二次癲癇發作。
3.6 NIHSS評分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許多臨床研究指出,NIHSS評分高是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次研究中NIHSS評分≥15分是卒中后癲癇患者二次癲癇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腦卒中發病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二次癲癇發作的風險也越高,這可能是因為NIHSS評分越高,預示著卒中后更易發生遲發型癲癇,而遲發型癲癇患者受其發作誘因的影響,更易出現二次癲癇發作,因此NIHSS評分越高也會影響到癲癇的二次發作。
3.7 合并心房顫動與癲癇二次發作的關系
心房顫動等心源性栓塞疾病患者更易繼發早發型癲癇,栓塞多見于頸內動脈,尤其是大腦中動脈皮質支,誘導額葉、顳葉等皮質區域的梗死,從而導致早發型癲癇的發作,也更易出現二次癲癇發作。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癲癇患者發生二次癲癇發作的影響因素眾多,而二次癲癇發作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卒中病情控制,因此了解二次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對于指導醫護人員早期篩除高危復發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預預防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臨床醫護人員應重視晚發型癲癇患者的早期持續性抗癲癇藥物治療,而早發型癲癇患者則不建議長期抗癲癇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 聶荔,談慶華,朱婷,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腦電圖表現及危險因素分析[J].江西醫藥,2019,54(7):769-771,813.
[2] 徐菲,金平,王玉.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7,21(2):179-182.
[3]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7):559.
[4] 洪震,江橙川.現代癲癇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9-112,266-278.
[5] 林斯革,歐小凡.腦卒中后癲癇的危險因素長期隨訪[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0,15(4):224-226.
[6] 高樹森.探討腦卒中后癲癇發作的臨床特點及誘發癲癇的危險因素[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56):119-120.
[7] 唐忠,陳啟富,廖廣生,等.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外科手術后癲癇發作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8, 25(25):81-83,96.
[8] 孫麗娜,盧曄芬,林文萍,等.腦卒中后癲癇二次發作危險因素分析及抗癲癇藥物治療時機的研究[J].浙江臨床醫學,2020,22(6):813-815.
[9] 王瑜琦,黃珂,解小依.腦卒中后癲癇發作復發患者EEG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9,29(2):164-166.
[10] 陳棟肖.腦卒中后癲癇發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淮海醫藥,2020,38(2):218-220.
[11] 曾榮.高血壓腦出血后早發性癲癇發生的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8):2822-2824.
[12] 王國卿,沈象鵬,董樹崗,等.卒中后癲癇發作和卒中后癲癇[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9,27(6):452-457.
[13] 馬金良,李振舉,張弘.腦出血后早期癲癇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8,21(6):667-670.
[14] 付萌萌,汪銀洲,李永坤,等.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癲癇發作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8,15(8):398-403.
[15] 趙薛斌,趙合慶,鄒蓉,等.缺血性卒中后癲癇發作復發和耐藥的預測因素[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6,24(2):163-165.
(收稿日期:202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