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學科知識點聯系緊密,組合類比推理法可以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并推理出知識點之間的相似或差異之處,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文章通過明晰推理概念、明確推理形式、明白推理過程三步曲來探析學生組合類比推理能力的培養的路徑,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組合類比推理;培養路徑
一、 路徑之身——明晰推理概念
(一)組合推理
組合推理是指將已知的若干事物進行合并形成新的事物,通過分析推斷出新事物的性質或功能的推理過程。組合的可能性很多,甚至是無窮無盡的,因此運用組合推理法可以形成很多,甚至是無數的新事物。由于被組合的事物本身存在差異性,因而推斷出新事物的性質和功能也不盡相同。比如:1+1的組合我們通常會推理出=2,但是因為1+1事物本身的差異性,它們的組合就存在多種的可能,也可以推理出>2或<2。組合推理的外延是指所有通過組合形成的新事物。
(二)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指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通過比較而推斷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過程。類比推理的構成是有客觀依據的。客觀事物有多種屬性,這些屬性之間往往有一定的關聯。所以,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類比推理的外延是指一切通過比較推斷出其他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所有推理。
二、 路徑之形——明確推理形式
(一)組合推理
前述組合推理形成的新事物性質和功能不盡相同,新事物的屬性就具有了多樣性,主要表現為三種結果,優于組合前,等于組合前,劣于組合前。從教學角度看,一切的教學方式都是為優化教學成果、提升教學效能服務的,所以在討論組合推理法時更多考慮的是組合即創新,希望組合后優于組合前。從這點思考,組合推理法的形式與組合型創新技法的形式不謀而合,主要包括以下5種形式。
1. 主體添加法
以某事物為主體,再添加另一附屬事物,以實現組合創造。
2. 異類組合法
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種類的事物組合,產生新事物。
3. 同物自組法
將若干相同的事物進行組合,以圖創新。
4. 重組組合法
通過有目的地改變事物內部各個要素的次序,并按照新的方式進行重新組合,以促使事物性質或功能發生變化。
5. 信息交合法
根據信息交合論的原理,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礎上通過交合與聯系以獲得新信息,實現創造。
(二)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利用已知的知識理論去推導未知的知識,對相似的兩類事物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因此,利用類比推理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將已學知識和將學知識進行有效聯系。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行。”類比推理的形式主要分兩種:完全類推和不完全類推。
1. 完全類推
兩個或兩類事物在進行比較的方面完全相同時的類推。
2. 不完全類推
兩個或兩類事物在進行比較的方面不完全相同時的類推。
三、 路徑之魂——明白推理過程
(一)組合推理
組合推理構建過程模式圖,如圖1所示。
“選擇組合推理對象”的設計,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進行選擇;“運用組合推理形式”的設計,采用問題設計或小組活動來合理運用推理形式,引導學生沿著一定的知識梯度,進行發散性思維;“評價組合推理效果”的設計,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或表格等形式來評價推理效果;“修正組合推理方法”的設計,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適時修正推理的方法,達成效果的最優化。
1. 選擇組合推理對象
在選擇組合推理的對象時,一定要基于課程標準、學情及教材的充分研究。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再因不同學生年齡和學科教材體系的差異,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研究對象,也會有差別,如在小學科學和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中,對如何解讀地圖就存在差別。因此,需要教師多角度、跨學科、全面性地尋找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研究對象進行有機組合,這是開展組合推理的前提條件。
案例:人教版七下《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第二課第一框《水鄉城鎮》,以下均以此課為案例。
基于課標、學情和教材的研究發現,本課的難點之一是如何從區域人類活動變化中去感受水鄉的變化,正確看待區域的發展。單純從地理角度去分析,難點很難突破。此時有選擇性地添加幾則符合初一學生認知水平的歷史資料(如下),有機地組合歷史與地理知識來綜合分析水鄉區域的變化,能有效助推難點的突破。
資料1:漢中期以前,江南“地廣人稀”,百姓以魚米為食,百姓“無積聚而多貧”。
資料2:兩宋時期,蘇州、湖州一帶,常獲豐熟,故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資料3:現代,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太湖流域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工業基地之一。
2. 運用組合推理形式
如何運用5種組合推理的形式,是選擇單一形式還是多種形式組合運用,根據教學環節所需做到合理選擇。并采用問題設計或小組活動形式開展,力求做到問題導向明確,小組活動有序。
小組合作活動:閱讀如上三則資料,描述水鄉的變化。本環節運用單一的主體添加法,在地理教學環節中合理添加歷史史料。
3. 評價組合推理效果
如何檢驗教學環節是否有效突破,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機評價。評價的方式多樣化,如提問、繪制思維導圖、繪制表格、繪制年代尺等。評價的過程即是推理的過程,呈現出組合推理后事物的特征。成功的表現為:一方面知識點有效突破;另一方面通過選擇的推理形式,學生將抽象知識進行具象化表現。
匯報:推斷出人類活動對區域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決定區域發展。根據推理的結果,學生容易意識到區域要發展務必要處理好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人地和諧,最后引導學生繪制出完整的思維導圖。
4. 修正組合推理方法
根據評價結果來判定是否需要修正方法,如果評價結果未達標,需反思教學環節,做到及時修正,修正需要重新思考組合對象的選擇,推理形式的運用和評價體系的構建,以達成效果最優化。反之,評價結果達標,則無需再次修正。
通過問答形式,了解到學生該難點已有效突破,知道水鄉歷史上并不是一直都是“魚米之鄉”,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及南方統治者的大力開發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才逐步發展成為“魚米之鄉”。同時,今天的現代化城鎮的發展,水鄉孕育出來的古城鎮面貌也發生巨大的變化,水鄉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通過評價,學生初步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區域的變化,感受到了人類活動對水鄉發展的影響,樹立了正確的人地觀。評價結果達標,組合推理方法無需再次修正。
(二)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構建過程模式圖,如圖2所示。
“創設類比情景”的設計,讓學生置身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分析類比屬性”的設計,有效提高學生事物分析能力;“推斷類比結果”的設計,利用類比推理圖(如圖3所示),學會類比推理方法;“呈現類比成果”的設計,利用圖表或思維導圖將抽象化的知識進行具象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1. 創設類比情景
教師創設精彩的,可操作性的教學情景,利用情景化有效開展教學。情景的設計仍需依據課程標準、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通過創設合適的類比情景,讓學生能有效開展類比推理,嘗試自我學習。
案例:人教版八下《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資產階級革命:新體制的創立》第三課,以下均以此課為案例。
本課包括三課時,分別學習英國、美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同為資產階級革命,在革命原因、革命性質、革命結果和革命意義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因此,本課可充分利用類比推理法進行教學,有效創設三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類比推理情景。
2. 分析類比屬性
類比對象各屬性特征的分析,是教學中知識點落實的重要環節。在分析特征前需先明晰類比屬性,此環節是為推斷類比結果作鋪墊。屬性特征分析需透徹,便于學生理解類比對象之間某些屬性具有的相似性。
第一課時《議會對王權的勝利》的學習,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歸納革命性質、總結革命結果,提煉革命意義。這為后面兩課時美法的資產階級革命學習奠定了基礎。
3. 推斷類比結果
根據已知類比對象某些屬性具有相似性的情況下,利用類比推理模式圖,有效推斷出其他屬性也具有相似性。A、B兩個事物盡管許多屬性相同或相似,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事物,總會有某些方面的差異,因此,有可能d屬性正好為A事物所有而為B事物所無。所以,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
在后面兩課時《美國的誕生》和《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的學習中,學生分析其革命原因、性質、和結果屬性時很容易發現這兩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三大屬性和英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推理出美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和英國也具有相似性,這屬于完全類推形式。其中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與英法的差異及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雙重性,學生也較容易理解。
4. 呈現類比成果
利用圖表和思維導圖形式將類比結果完整呈現,便于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以后能有效運用此方法,將已學知識點和將學知識點進行聯系,嘗試自我學習和整理,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利用表格形式(如下表),將三個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相同點進行歸納整理和呈現。
四、 結語
總之,組合類比推理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它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學習認知方法。教學中,將不同學科知識或同一學科不同模塊知識進行有機整合,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組合類比推理的能力,學會構建學科知識點的思維導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組合類比推理思想的滲透和培養,利用組合類比四步驟推理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賈虹.創新思維與創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趙瑞國.淺析如何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J].學周刊,2011(9):160.
作者簡介:
徐劍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開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