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沐 任晉茹
摘要: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填補了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容易被忽視的一環。以新媒體傳播與制作為例,課程可以通過聚焦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實踐,結合時政熱點與課程要點,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等方式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以此更有效地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傳媒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1-0054-02
一、課程思政的提出與內涵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除了接受專業教育之外,思想教育同樣不可缺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去年主辦的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所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明確提出:“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2]對接到教學實際,這需要專業教師“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3]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與判斷,新時代高等教育探索的新方向是如何將課程思政的要求和其他類別的課程進行創造性融合,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等教育始終,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擴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邊界,提醒專業教師除了要教授專業技能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實際,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觀照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理解文化內涵,樹立文化自信。可以說,課程思政元素融合于專業教學,補齊了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容易被忽略的專業教育板塊,形成思政教育顯性和隱形的傳播,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傳媒專業的特殊性
傳媒類專業在高等教育的各大學科中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該專業培養的學生未來多數是從事與新聞、出版、宣傳、廣播電視、影視創作、網絡新媒體等相關的信息傳播事務,與黨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大眾傳播事業及文藝工作緊密相關,他們的思想觀念會借由作品的形式傳播給廣大的受眾群,影響受眾的認知、思考和行為。因此,傳媒類專業實際教學中更應注重課程思政元素的結合,以此改變現有人才培養中公共思政課與專業課程平行發展的狀態,實現傳媒技能訓練與學生思想教育雙軌并行,促進學生腦力、眼力、筆力協調發展,成長為全媒體人才,達成真正的協同效應。
落實到實際的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的加入絕不是簡單機械的“思想政治+專業知識”,而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明的優秀部分,中華民族在革命、斗爭、發展、建設、改革等歷史階段中的共有價值,以及本地文化價值等內容融入教學中,從而讓學生形成愛國、愛黨、愛家鄉的品質,踐行高校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任務。
三、課程思政參與下的傳媒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新媒體傳播與制作是重慶對外經貿學院影視融媒體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三學期開設的專業課,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目前國內外新媒體的創意理念與操作技法。理論方面,該課程銜接大一、大二學期學生所修的新媒體概論與認知、大眾傳播學,重點將視角擴展到互聯網背景下,對目前較有影響力的新媒體表現形式、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媒體組織的新媒體創作實踐進行學理探析,總結其呈現方式和內容配置的特點與技巧,思考新媒體的變與不變。實踐方面,影視融媒體學院是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首個產業學院,產教融合理念貫穿了專業培養的全過程,實踐中課程以具體任務為導向,以行業標準為要求,讓學生在實戰中理解前述學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此外,課程思政元素在本課的設計中有著鮮明且重要的位置,通過以點帶線到面的形式,織成了案例生動、意義深刻的新媒體傳播與制作課程。
(一)聚焦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實踐
互聯網時代媒體的傳播內容更需要與之適配的傳播形式。本課程在進行學理梳理與探討時,充分結合時新典型的案例進行講授。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人民日報創作了《一起沖刺》的H5作品,作品以“一鏡到底”的長版式為載體,以步履前行的奔跑者和腳印為連接點,圍繞“脫貧攻堅、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主題,將古時中國人對豐衣足食的夙愿和追求,與當代奮戰在國家建設、改革、發展一線的杰出人物結合,如焦裕祿、黃大發、黃文秀等,以具體事件呈現共產黨員服務百姓,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典型場景,最后還以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新春致辭中的金句“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點題作結。整支作品主題明確、結構完整,互動效果良好,將嚴肅的時政新聞轉化為更貼合互聯網思維的傳播方式。
類似的還有2020年疫情期間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制作的抗疫知識問答H5、疫情防控知識宣傳H5,新華社制作的致敬白衣天使H5等,課程可以結合這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互聯網時代傳播技術與內容的關系,讓他們了解主流媒體在新媒體創作與傳播的實踐,消除他們對主流媒體只在報紙、電視、廣播傳播的刻板印象,真正領悟到媒體融合的意義,加強對本專業的認同和理解。
(二)時政熱點與課程要點的結合
和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不同,課程思政需要與其他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呈現隱形教化的特點。因而在知識的耦合上,課程可以以時政熱點為引,將主流價值觀貫穿其中,恰當地化入課程要點。
在新媒體傳播與制作有關內容創作的部分,會首先提及創作動機,對新媒體文案而言,“刺激用戶的痛點,引發共鳴,以此形成信賴感,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是主要動機。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短視頻自媒體平臺往往基于“流量至上”的思維,追逐“腥星性”的內容,以博取用戶的眼球。但這是短視的行為,除了會損害產品或服務本身的信譽外,對于傳播者自己的社會形象也會造成傷害,會導致互聯網生態變得烏煙瘴氣。此時,課程就可以結合主流價值觀、國家網信辦的政策進行說明,輔以近年來負面影響較突出的案例,告訴學生創作時應有底線意識。
同時,作為離大眾傳媒最近的專業,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保持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也十分必要。例如,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課程在進行新媒體分項練習的時候,就可以聚焦這此類公共議題,要求學生圍繞這一主題,結合自身做法和觀點進行呈現,進而增強他們的認同感。
(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深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4]高校傳媒專業更應創新性地挖掘傳統元素,將之內化于專業教學中,讓學生感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感召力,為講好中國故事打下文化基礎。
在新媒體傳播與制作課程中,基于傳統文化的創作是一個極佳的視角。例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來無數共產黨人、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發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呈現這一主題時,我們可以結合傳統文化中的英勇無畏、家國大義、自強不息、人本思想、小我大我等價值表達進行創作,主動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進行各種偉大斗爭與建設的意義,再通過主題創作,將學生們的創意和情感以新媒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之更具代入感。
同時,除了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容外,傳統文化中還包含我國各地的本地文化。以重慶為例,重慶文化非常豐富,包含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等,進行重大時政題材的創作時,學生們也可以結合自己對重慶文化的感知進行創作,展現紅色熱土的新風尚,增強鄉土情,了解家鄉史,牢記黨之恩。
四、結語
課程思政若僅與某一門專業課融合,自然無法達成全息育人的目的。因此,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思政元素勢必要融合于大學四年的專業教學中。但是,融合效果如何測定,課程思政在專業教育中的接受度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人民網,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 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 中國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EB/OL].中國教育新聞網,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11/t20201103_370567.html,2020-11-03.
[3]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2019-08-14.
[4] 讓文化遺產代代相傳[EB/OL].新華網,http:// www.xinhuanet.com/video/2021-04/10/c_1211105496. htm,2021-04-10.
作者簡介:陳沐(1992—),男,廣西都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任晉茹(1993—),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