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良好的閱讀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還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文章主要闡述了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養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0-0035-03
作者簡介:楊連旺(1976.10—),男,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隴川教育學區,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閱讀是個體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拓展,是學生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語文教學中的藝術與技巧,使學生愿意閱讀、能夠閱讀、善于閱讀、熱愛閱讀。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閱讀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聯想能力、欣賞能力和判斷能力等,是學生生活中必備的能力[1]。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學生便能夠更好更快地獲得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助于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豐富學生對社會和人文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對文本的駕馭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漸產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選擇文章中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并簡要介紹自己喜歡的原因。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對語文材料的閱讀和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采用應試導向型方法,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為了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有效的自主學習,對文章中的句子進行總結和分析,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互動,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這種方式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可謂一舉多得。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語文教材包含大量優美的文章。通過閱讀和欣賞教材中的這些優美文章,學生可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素質,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閱讀范圍的限制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即在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總是按照一本教科書或幾個知識點來引導學生,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要想提高綜合能力,學生不僅要閱讀,還要主動閱讀。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來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如果在教學中引入過多的課外內容,就會降低學生對書本內容的關注度,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
(二)教師未能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注重閱讀教學。例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會讓學生閱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他們不會的生詞,認為教完這些生詞就代表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這種情況還會對教師的語文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三)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保守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教學主要以教材為基礎,部分教師會讓學生直接閱讀教材中的文章,并給出閱讀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不但無法體現閱讀的魅力,而且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影響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四)小學生課外閱讀材料的種類不夠豐富
小學生大多喜歡色彩豐富的繪本、故事書、科普書等,但家長往往傾向于購買與教材同步的練習冊、作文冊。年級越高,課外閱讀材料的實用性越強,部分教師會強迫學生背誦優秀的作文,這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導致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
(五)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制訂明確的閱讀目標。部分教師只是因為課堂時間充裕而選擇讓學生閱讀語文課本,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制訂詳細的閱讀教學計劃,未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解釋和分析,只是讓學生一味地閱讀,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措施
(一)從關鍵句入手,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從關鍵句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體悟。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教師可以結合知識點設置一些預習作業,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認真理解句子,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在講解文章時,教師可以先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閱讀活動,體驗作者的真實感受,并對其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充分把握作者隱藏在文本中的多重情感。例如,在講授文章《觀潮》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能表達文章情感的句子,分析文章中的詞語,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分析文章,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理解語言
課文中有豐富的內容和許多有趣的詞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水城威尼斯》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加入實際案例。教師可以分享自己外出玩小船的經驗,或者分享在旅游中遇到的美麗風景。教師將現實案例與文本內容合理結合,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水城威尼斯的相關圖片或視頻。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想象水城威尼斯的美景,增強學生的帶入感,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三)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主題閱讀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時,有時不能很好地理解詞語的意思,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很容易出現讀不懂文章的問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主題閱讀法強調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然后根據中心思想逐漸聯系全文,進一步理解其他部分。采用主題閱讀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經典文章。經典文章是閱讀中的典型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教師采用主題閱讀法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導讀法
閱讀方法對閱讀活動也有很大的影響。對于不同的文章,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以保證閱讀的實際效果。例如,在閱讀內容相對淺顯的文章時,略讀可能更適用。對于一些相對深奧的文章,則要采取精讀與細讀相結合的方式,反復閱讀,深入理解。例如,在閱讀《蟋蟀的住宅》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閱讀和消化這些精彩詞匯的使用,把握文章的主線,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思維導圖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把握文章要點。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這種方式可以突出本課的重點知識,使學生通過總結形成二次記憶。思維導圖清晰地展示了整個閱讀文本的語境,這不僅是學生有效閱讀的結果,也是學生有效學習的表現。
4.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閱讀和寫作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學生必須在日常閱讀中形成閱讀和寫作意識,從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角度深化語文閱讀學習。學生一旦有了這種意識,就能從閱讀和寫作中輕松地消化知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適當地擴展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閱讀風格,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書進行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舞臺,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分享自己的閱讀故事,學習他人的閱讀方法。改變閱讀形式,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是對原有閱讀課堂的補充和拓展,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效率、深化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體現。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要注意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讓學生形成課外閱讀的意識和習慣,鞏固和豐富所閱讀的內容。教師也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安排親子閱讀任務,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聯系起來,在拓展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充滿好奇的心態投入語文閱讀中。小學生的同理心較差,很難通過閱讀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這時,教師應創設相應的情境,促進學生同理心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進而達到閱讀目的。
例如,在《觀潮》中,作者描述了觀潮前、觀潮中、觀潮后三個階段觀潮的不同感受,表達了對錢塘江大潮的感嘆與贊美。為了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動態地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美風光,讓學生想象與作者一同觀賞錢塘江大潮,進而產生同樣的震撼。這樣學生就可以成為“觀潮者”,自然地感知作者的思想,與作者建立情感上的聯系,進而展開有效的閱讀。
(六)營造良好的語文閱讀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增強情感體驗,達到促進思維能力發展和審美素質培養的目的。基于這種教學理念,教師應創設良好的語文閱讀情境,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探索未知的問題;還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激活自己的思維,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七)采用多元化的閱讀評價方式
教師應摒棄“一刀切”的評價方法,積極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運用客觀評價語言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例如,《橋》是一篇小小說,表現了山洪的無情和老人的深情。該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老人的兒子。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他們對老人的兒子有不同的解讀。一些學生認為他貪生怕死;一些學生認同他的所作所為;還有一些學生認為,人們無法抵御洪水時自然會表現出恐懼。無論怎樣的解讀,只要不偏離這三種觀點,教師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如果有錯誤的觀點,教師也不應立即批評,而應積極展開指導,把學生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八)教授學生閱讀技巧
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文章的內容,還要進行相應的閱讀技巧訓練,使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閱讀技巧。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粗讀文章(略讀),讓學生在初步閱讀中掌握文章的大意;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文章(精讀),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語言環境,對所表達的情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
(九)開展多項相關活動,提供共享平臺
除了定期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從更多的角度開展與閱讀相關的校園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使學生的閱讀活動變得有趣,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體驗。例如,教師可以開展閱讀分享會,定期開展經典閱讀活動和故事朗誦比賽,定期展示和比較閱讀筆記等。這些有趣的活動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閱讀氛圍,提高了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合理、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楊曉偉,劉亞芳.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明日風尚,2016(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