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教育發展呈現出兩大主旋律,也就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以及逐漸升溫的家校關系。出現這一變化,是多方面的影響所致,如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的“二孩”政策,“90后”父母登臺。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教育改革以及家校關系發展,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教育改革以及家校的關系,就會對教育的成果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產生影響。在新教育實驗下加強家校共育的深化改革,對促進小學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章闡述了新教育實驗以及家校共育行動內涵,分析了家校共育的現狀,探討了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措施。
關鍵詞:新教育實驗;家校共育行動;發展現狀
一、 引言
家校共育是未來小學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的深化推進,對實現學生高效發展目標有著積極意義。新教育實驗是朱永新教授所發起的民間教育改革行動,是以教師發展為起點,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開展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家校共育行動在新教育實驗的理念促進下,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
二、 新教育實驗和家校共育行動內涵
(一)新教育實驗
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為了促進小學教育工作高質量開展,就需要融入創新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單一化的教育發展現狀。新教育實驗是新的教育改革行動,以教師發展為起點,十大行動為途徑,從而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
得到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實驗所采用的行動方法有:①營造書香校園。主要是營造濃郁閱讀氛圍,整合閱讀資源,將閱讀作為教師日常生活方式,為形成書香校園打下基礎。
②師生共寫隨筆。這一行動主要是采用教育日記以及教育案例等形式,記錄以及反思師生生活,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發展。③聆聽窗外聲音。采用多種形式報告會活動,利用好校內外的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生活,對學生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行培養,從而有助于多元價值觀形成。④培養卓越口才。這一行動主要是通過討論以及演講等活動方式,讓師生會說以及愿說,強化自信心,提高表達溝通能力。⑤建立數碼社區行動。主要是運用校內外網絡資源建立學習網絡社區,師生能通過網絡交流學習,對師生的信息應用能力以及意識進行有效培養。⑥建立理想化課堂。該行動主要是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把文化知識和學生生活體驗進行有機結合,實現個性化的課堂活動。⑦建立和諧師生關系。通過打造優質班級文化,促進師生共同成長。⑧推進每月一事。⑨研發卓越課程。⑩家校合作共育。
(二)家校共育行動
家校共育行動主要分成“家”和“校”兩個育人主體,“家”主要指的是父母個體,也是家庭元素;而“校”就是學校共同體,或是教師個體。家校共育行動的開展,就是通過新教育實驗中的“家校合作共育”行動,并以此為綱領,采用多種方式和家長溝通,對家長進行相應的培訓,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深化家長家庭教育價值的認識,促進家長主動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以及制度建設和班級各活動建設中,通過家長會以及共讀等教育行為過程的參與,構建新型家校合作方式,有助于發揮父母在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家校共育目的,從而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基礎。
三、 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的現狀以及解決措施
(一)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的現狀
由于沒有正確地理解新教育實驗的理念,在家校共育行動落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 單向的合作
新教育實驗下的家校共育行動開展,應當是雙向互動的,但在具體的家校共育現狀中發現,在家校嘗試線上班級群以及公眾號等溝通渠道中,學校以及教師是主角,單向傳輸給學生父母信息,而學生父母自身參與和積極性又比較低,容易出現一方沉默的現象,造成溝通低效的問題。
2. 合作表面化
家校共育的過程中,家校合作存在著表面化的現象,這必然會對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一些教師將傳授知識作為主要責任,家長也比較關注孩子成績,而在學生情感以及心理和興趣等方面缺乏充分重視。家校間的溝通存在簡單化以及重復低效的問題,家長和教師缺乏應有的理解以及信任,影響了家校合作的最終效果。
3. 缺乏長效合作
新教育實驗下開展家校共育,需要有長效合作機制作為支持,才能保障合作教育的整體質量。家校共育要在學生犯錯后共同教育,將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妥善處理。而從實際家校合作共育的現狀發現,家校沒有建立長效培養學生的機制,長期合作意識不強;教師在學生的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無法深入關注,學生出現問題也沒有實施有效追蹤,使得學生自身出現不良習慣。
4. 家校共育缺乏深度
家校共育行動開展要體現出深度,才能保障共育的整體質量。多數教師以及家長對學生全面發展理念比較重視,
但在實踐中又缺乏足夠的力量支持,家校共育的深度受到了影響,無法深度挖掘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的豐富內容,從而對具體的工作開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二)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措施
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要從實際出發,明確家校共育行動的目標,保障家校共育工作順利推進。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讓家長明確自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白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在改變思想觀念的基礎上開展家校共育活動,才能保障家校共育工作順利推進。
1. 深化家長對家校共育的認同
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措施的落實,需要和具體的工作開展緊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促進家校共育行動良好開展。家長認同家校共育是順利開展共育活動的基礎條件,也是家校共育階段的目標。學校需要主動和學生家長
溝通聯系,通過微信以及電話或是家訪等方式,教師要和學生家長積極溝通,促使家長認識到家校共育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在獲得家長的認同后,才能更好地將家校共育工作順利推進。學校也可通過召開家長會的方式,幫助學生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辦學宗旨,班主任要對家長講述具體的家校共育內容,讓學生家長能夠明確家校共育的價值,取得學生家長認同,才能開展后續工作。
2. 有效培養“新父母”
新教育實驗下提高家校共育的質量,需要對學生家長展開培訓,培養“新父母”,促進學生家長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家校共育中,學校和學生家長在前期取得良好溝通的基礎上,學生家長對家校共育產生了認同,這時教師可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結合家長思想觀念以及對孩子教育心理需求,制訂相應的培訓方案,在班級中對家長采取針對性培訓。具體的培訓內容要多樣化,豐富家長教育的知識技巧,如教育心理方面的培訓、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訓、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訓等。多樣化的家長培訓,能夠改變傳統家長的教育弊端和不足之處,優化學生家長教育的理念,提高學生家長的教育素養,體現“新父母”的特征,這對家校共育活動高效化開展能起到促進作用。
3. 有效搭建“共育”的平臺
為有效促進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學校在培養“新父母”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家長的素質能力,在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下,通過構建家校共育的平臺,創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家校共育氛圍,這對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有著積極作用。學生家長在新的教育環境下,要積極配合學校開展親子閱讀以及親子運動會等活動,讓家長認識到學生教育需要家校共育的支持,這有助于為學生優化學習條件。通過共育平臺的構建,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教師和學生家長的溝通,形成立體化的教育體系,而學生在這一教育模式下也能夠立體化地接受教育,這對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素質有著積極意義。家庭教育開展中,要對孩子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進行培養,班主任要對問題學生展開個體研究,要和家長一起探討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解決問題發揮家校共育聯系紐帶的作用。
4. 注重家校共育行動要點
為有效促進家校共育工作高效推進,需要家校從各行動要點方面加強重視。
①打造家庭書屋有助于父母和孩子共讀、共寫和共同生活,這對孩子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家庭閱讀
通過構建充盈鮮活的精神生活,幫助學生理解生命意義以及人格價值。
②通過圖書漂流的方式以及自制圖書展示活動,幫助孩子打造家庭書屋,讓父母成為孩子的閱讀榜樣以及伙伴。父母和孩子擁有共同價值以及語言,才有助于家校共育工作順利開展。
③學校要營造書香校園,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情理交融,充滿活力。要從真善美等研發藝術課程以及公民課程出發,保障閱讀教育功能在學校環境當中的多樣化以及人性化。除此之外,
要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投入,采用每月一事,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每月一事的方式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
的積極性,學校要以能力、知識和情感等多樣化主題設計學習為目標,圍繞每月一事,幫助學生養成依據學習頻率制訂學習計劃的習慣和意識。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新教育實驗下家校共育行動開展,要充分注重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加強教育方面的問題探討,結合學生素質培養的需要制訂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案。首先要取得家長對家校共育的認同,其次要注重培養“新父母”,最后要搭建溝通家校共育的平臺,把握家校共育的要點。
參考文獻:
[1]李洪,劉敏,郭夢婷.智慧校園助推家校共育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共融共享:江津區龍華小學校“騰訊智慧校園”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8):5-8.
[2]席曉圓,左坤.新優質初中區域家校共育的行動模式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1(Z5):10-15.
[3]王守順,倫學永,李瑞曉,等.移動互聯時代“校長有約”家校共育模式探索[J].中國新通信,2021,23(15):231-232.
[4]張相喜.中職“互聯網+”家校共育策略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29):24-25.
[5]伍云丹.芻議家校共育的意義、問題及對策[J].廣西教育,2021(25):20-21.
[6]韓姝.家校共育的現狀及其優化策略[J].公關世界,2021(11):123-124.
[7]楊帆.家庭環境是怎樣影響小學生學習表現的:基于對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行動效果的調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3):71-83.
作者簡介:魏其強,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