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縣融媒體建設是國家實施媒體融合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5G時代區縣主流媒體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重慶市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為例,剖析區縣融媒體中心在深度融合機制、人才隊伍培養、技術引領轉型、區域特色創新等方面的變革,進而對區縣融媒體中心如何走好融合發展創新之路提出思考。
關鍵詞:融媒體中心;移動優先;人才培養;技術引領;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181-03
一、堅持移動優先,占領新興傳播陣地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1]。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移動媒體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新的時代背景下,區縣媒體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建設好自己的移動傳播平臺,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2]。
(一)構建全新平臺,提升媒體影響
2020年12月18日,見十APP正式上線運行,高效平穩整合了原九龍坡區新聞信息中心、九龍報社媒體資源,形成了以見十APP為核心,以九龍報、九龍電視、全搜九龍坡網、九龍新聞微信公號為主發布平臺,以若干自媒體號為輔助發布渠道的“1+4+N”的新聞傳播新格局。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堅持“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互聯網思維,讓見十APP成為“OGC(職業生產)+UGC(用戶生產)+PGC(專業生產)”的傳播平臺。據最新統計,見十APP上線以來,推出《學英模 建新功》《啟航新征程 奮進新時代》等新媒體專題專欄40個,開展“166艦入港九龍坡直播活動”“九龍坡區首屆網絡春晚”“重溫紅色經典 傳承革命精神”等網絡直播13場次,瀏覽量超650萬。以見十APP為依托,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采取“視頻+圖文+互動”的模式,打造了全新全媒體融合直播。聚焦重大活動、重大事件,全程參與、全力配合、實時直播,形成網絡直播、專題報道、 H5動畫、短視頻、原創漫畫、宣傳海報等多形式融合,進一步擴大了全網傳播影響力。
(二)強化思想引領,傳播主流價值
作為九龍坡區的主流媒體,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擔負起宣傳報道舵手的責任和使命,忠實履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堅持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員會發布的重慶市區縣報年度核驗結果顯示,九龍報自2010年創刊以來,辦報質量年年穩居重慶主城九區第一,并且連續六年排名全市前二,其中2017年、2020年綜合質量位居全市第一;廣播電視原創新聞被央視、重慶電視臺、重慶之聲供稿采用率三項指標,連續四年保持全市前三。
2021年9月,重慶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揭曉第二十四屆重慶新聞獎評選結果,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9件作品獲獎,獲獎總量居全市區縣級融媒體中心第二。此外,有4件作品獲重慶人大新聞獎,其中一等獎1件;21件作品獲重慶區縣各類新聞獎,其中一等獎6件。
截至2021年8月底,九龍融媒原創新聞被主流媒體采用1137件,其中中央媒體采用97 件,市級媒體采用1040件。
(三)注重網絡安全,提高防范意識
網絡安全法強調網絡安全與業務安全“三同步”原則,即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營。其中業務安全是核心,包括敏感數據不泄漏、關鍵業務不中斷、合規要求不缺項。在“三同步”的原則下,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做到在規劃階段有架構安全、開發安全,運營階段注重數據安全和運行安全。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按照九龍坡區網信辦要求做好關鍵設備的等保測評工作,重新搭建并上線全搜九龍坡網和文明網站建設,進一步提升了網站與APP融合度,優化了融合管理后臺,實現了內容管理、用戶管理與運營統計等功能。
不僅如此,內容統一發布,PC網頁、見十APP同步呈現,建立了“搜索引擎—網頁—APP下載/打開”的典型導流模型,保證生產內容被搜索引擎收錄,通過流量引導,實現了從內容流量到見十APP用戶的相互轉化;對融媒體中心系統構建“策采編發評”流程,采編過程中嚴格執行稿件送審制度和“三審三?!敝贫龋寮谀俊媸揭约皥蟮烙谜Z全部對標對表中央和重慶市權威主流媒體,確保報道方向正確、準確、嚴謹,不出政治差錯;完成九龍坡文明網和全搜九龍坡網二網合一建設,對九龍坡文明網和九龍新聞制播系統、融媒體系統分別進行三級、二級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明確網絡安全人員職責,確定專人負責動態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置;開展對單位職工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個人社交平臺發布內容的監督和管理,嚴禁傳播各類敏感信息、紅頭文件,嚴禁傳播非官方、非公開信息。
二、強化技術引領,驅動媒體轉型升級
(一)以技術為支撐,開拓媒體融合發展新途徑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以新聞融合業務需求為根本,啟動平臺智能化建設,打造新聞策采編發全流程一體化工程。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傳媒大廈建筑面積4700余平方米,辦公用房64間,配置了130平方米的全景演播室、90平方米新媒體(虛擬)演播室、60平方米的應急廣播室和近200平方米的采編指揮大廳。其中,采編指揮中心是整個融媒體中心的“大腦”,負責融媒體中心策采編發流程控制和統一指揮調度。針對電視、報紙、APP、微信、微博等不同平臺發布的新聞信息,通過大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分析比對,運用智能算法、智能搜索、智能助推,提高新聞采編集約化程度和規?;岣呱a效率。
(二)以技術為創新,探索媒體平臺應用新嘗試
在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要抓住技術命門,突出創新性、聚合性,爭當全媒體時代的領跑者。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打造見十APP時,在新聞策劃、流程、內容供給、采編指令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實現人人都是記者,生動踐行全員媒體;海量資訊24小時快捷持續發布,真正實現全程媒體;產品供給視頻化、可視化,AR、MR、動漫、人工智能,支撐起全息媒體的新視覺。
2020年,九龍坡區首屆網絡春晚就是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進行的一次創新嘗試,開創了區縣融媒體網絡春晚的先河。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采用實景錄制模式,充分融合“現場一體化導播平臺+5G+攝像機+手機+無人機”多種技術手段,將線下優質文旅資源和優質原創節目結合,文藝節目接地氣、有煙火,充分展示了九龍坡區的變化和魅力。該晚會直播在人民網、新華網、網易、騰訊、上游新聞、見十APP、香見APP、新重慶APP、毛線團TV視頻號上線,全網瀏覽量達580萬。
三、探索全新模式,強化“造血”功能
(一)加速媒體革新,搶占直播風口
“互聯網+”時代,直播成為主流趨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6.3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084萬,網民使用率達63,1%[1]。
在此背景下,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積極搶占直播風口,以見十APP直播為代表,與重慶日報、上游新聞、第1眼、新重慶APP、香見APP等平臺深度合作,實現全網全媒體直播。
2021年6月26日,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對166艦拖移及陳列展啟幕進行了10小時超長直播,以“RTMP遠程回傳+NDI同步+5G移動回傳”技術為主,引入華龍網信號復合直播,接洽騰訊公司進行評論管理和推薦支持,21路機位多視角展現,設置導播解說和互動演播區,畫外音串聯各環節,特別制作3D線路動畫展示,頻繁采用雙視窗同屏,展示了大格局,豐富了信息量,為數百萬網友帶來了兼具視覺沖擊力和知識能量的體驗。這場直播在見十APP的觀看量達160萬人,全網觀看人數達353.8萬。
(二)擊破痛點難點,強化“造血”功能
見十APP是多媒體產品的集合,以打造“互聯網+生活”為最終目的,缺乏專業運營團隊和專業技術支撐是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上的痛點和難點。
圍繞這兩方面,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堅持內容為王,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技術為支撐,注重網絡內容建設,始終保持內容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創新內容表現形式,提升內容傳播效果;探索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積極尋求市場優勢資源介入,實現見十APP的智能化改造;創新媒體投融資政策,探索市場化運營,賦予新媒體項目孵化功能,增強見十APP平臺的自我“造血”機能;探索積分制等用戶激勵機制,不斷增強粘合度,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三)聚合多種資源,構筑服務矩陣
媒體深度融合的道路上,平臺型媒體的功能不僅僅是宣傳傳播,而是要改變思想,從單純的生產者向服務者的身份轉變,強化政務、民生信息服務、社交功能,廣泛聚合和有效運營各類本土資源,探索創新“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市場化運營模式,積極推動媒體融合改革向縱深發展。
以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為核心,以見十APP為主載體,通過“OGC+UGC+PGC”模式,建立起九龍坡區媒體深度融合管理機制,統籌全區新聞宣傳資訊和新聞傳播平臺管理,統一新聞發布,真正把見十APP打造成九龍坡區老百姓喜愛和信賴的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信息樞紐。
目前,見十APP入駐試點單位,部分鎮街及部門開通見十賬號,及時刊發鎮街及部門動態和惠民信息;與華龍網《重慶網絡問政平臺》相關聯,對噪音擾民、交通安全、違停違建等居民提出的意見和訴求逐一調查落實,解決民生難題。
四、注重人才培養,激活存量引進增量
(一)激活人才存量,提高人才增量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共有一線采編人員65人,大部分采編人員在各媒體平臺深耕多年,是原有平臺的精英骨干。但資深有時也是轉型的桎梏,長時間在同一崗位“單線作戰”讓他們對媒體融合后的新崗位有些難以適應。
為盡快激活職工工作活力,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將部室職能和崗位職責細化分解,通過崗位雙向選擇的模式,重新安排工作崗位,將人員大量向新媒體傾斜。目前,新媒體采編人員45人,約占一線采編人員的70%,進一步激發出原有人才活力。同時,注重急需崗位人才引進,堅持選優擇優,針對當前新媒體編輯等崗位專業人員欠缺的問題,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優秀人才,拓寬干部隊伍來源渠道,提高人才增量。
(二)健全考核機制,釋放人才活力
為最大限度地釋放員工隊伍中蘊藏的能量,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實施“以崗定薪、按績取酬”,通過完善《員工績效考核辦法》《優秀新聞作品扶持辦法》《外稿激勵辦法》等系列制度辦法,從制度上保障考核的激勵性和公正性,保證優秀青年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同時,積極推動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引導、規范出臺區屬媒體形成符合傳媒規律的考核激勵機制、晉升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形成政策保障體系,進一步支持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實行更積極、開放、有效的傳媒人才政策和人才培養機制,充分釋放人才活力。
(三)促進交流合作,提升媒體素養
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制定《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培訓方案——“領航計劃”》,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與成都市新都區的資源合作,與成都市新都區融媒體中心簽訂了《新聞宣傳資源合作協議》,定期開展領導班子交流互訪、記者編輯采風互邀,形成交流互訪機制;與重慶文理學院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新聞宣傳、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師資培訓、節目制作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先后接待北京市海淀區融媒體中心和重慶市潼南區、大渡口區、江北區、璧山區等同行來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就新聞采編、新媒體運營、全媒體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經驗探討;邀請華龍網專業專家團隊入駐,對見十移動客戶端的使用進行全員統一培訓,針對新媒體平臺運營方面存在的短板,對運營維護進行系統性改造,重點對新媒體編輯部和技術部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圍繞視頻化、可視化,實現新媒體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更多優秀新媒體產品。
五、結語
2018年,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全面啟動,給予縣級融媒體中心“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三大功能定位。未來,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將持續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找準信息發布平臺、線上服務窗口和社會治理工具的定位,以見十APP為支點,運用市場邏輯,踐行平臺思維,統籌九龍坡區新聞宣傳資訊、新聞傳播平臺管理,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全面高質量推動媒體融合改革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實現媒體深度融合開辟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參考文獻:
[1]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8-27.
[2]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5/c_1124239254. htm,2019-03-15.
作者簡介 劉德貴,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