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秀
摘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其中,“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是新時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經濟制度和建設高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只有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功能,才能打造有活力的企業和適度調控的政府,三者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標準市場體系;高質量發展
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建國70多年來,我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認識和探索。1949年我國國民經濟逐漸開始恢復,1953年,黨中央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并且開始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也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當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在總綱中指明:“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1958年5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經濟社會發展觀的一次歷史性飛躍。但后來由于指導思想上出現了錯誤,再加上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足,大規模經濟建設未能順利推進,也造成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一些錯誤認識。
1978 年,鄧小平在北方考察調研時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這次講話糾正很多人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錯誤認識,也使全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于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于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不斷地探索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強調 “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不要以為搞點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道路,沒有那么回事。計劃和市場都得要。不搞市場,連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1991年初,創造性地提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就市場經濟是不是必然姓“資”,以及社會主義可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的問題,作了一個清楚明白、透徹精辟的總回答。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此次講話明確了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和探索的又一次質的飛躍。
二、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并要求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組織機構。至此,政府開始由全能型轉型為有限政府。此前雖然也試圖進行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的改革,但都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政府權力并未真正下放,政府職能也未轉變。
十四大強調,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隨后一直到黨的十八大,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表述都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法變為“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種將市場作用從“基礎性作用”表述為“決定性作用”的變化,進一步厘清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清楚界定了二者行為邊界,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質”的提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市場經濟是由市場機制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經濟,市場體系則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胡敏,2019)。在我國要建立什么樣的市場體系,一直伴隨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和探索過程,也一直貫穿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過程。經過多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對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認識在理論上不斷得到深化,對市場體系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在實踐上對市場體系的建設也不斷拓展和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五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其中“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是新時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和建設高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要求。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第六部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三點進一步強調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生產許可制度,健全破產制度。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在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未來要抓好六方面重點工作,其中第六項就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并提出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表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并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不是起全部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發揮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高尚全,2019)。
三、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中,有效市場機制、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和適度的宏觀調控這三者之間是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有效市場機制就是“強市場”,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就是“強企業”,適度的宏觀調控就是“強政府”(任保平,2020),強市場催生強企業,強政府促進強市場,強市場是強政府的應有之意,這三者也構成了高質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有效的市場機制,即強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載體。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要求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也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升華之一就是將資本市場與社會主義制度相融合。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且范圍更大、領域更寬、層次更深,要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加快多雙邊自貿協議談判。搞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形成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隨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六部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主要體現在完善商品市場的基礎上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不斷完善法制化的營商環境,完善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出機制,穩步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引導保險公司回歸保障功能。
有活力的微觀主體和適度的宏觀調控,即企業和強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主體。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表現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生產規模不斷適度增長,持續盈利,技術不斷創新,管理質量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也不斷增強。但企業要不斷發展壯大,持續創新轉型,歸根到底需要高標準市場體系來保證其活力。而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實質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確實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優勢之一就是政府與市場能高效有機統一并相互補充(陳彥斌,2020)。政府與市場關系是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國四十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拉美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強調要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要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與微觀主體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把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還給市場。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就是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最佳的政府和市場關系應該是強政府與強市場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中國網.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http://guoqing.china.com.cn/node_7165584.htm.
[2]高尚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9(10):27-29.
[3]任保平.高質量目標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基本要求、框架與路徑[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02):12-18.
[4]陳彥斌.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五大優勢[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02):7-9.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6]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N].人民日報,2019-11-06.
[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N].人民日報,2013-11-13.
*本文受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支助,立項號:2018D19。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管理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