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內容摘要:當下,教育已進入第四個階段:教育與神經交叉階段,腦科學的知識也正在滲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合理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生活體驗、良好的情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這些基于“腦”的課堂教學基本策略便于運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促進我們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
關鍵詞:腦科學 教學問題 聯系生活實際 情緒氛圍
一直以來,教育始終是基于經驗的活動,雖然人們一直強調教育的科學性,教師的專業性,但其實與之很有很大的距離。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日趨深入,人們對大腦的運作機理有了更多的認識,這給教育也帶來了改變的新契機,教育成為一門科學、教師走向專業也有了更加厚實的基礎。基于“腦”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建立在嚴格的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以元認知理論為支撐,綜合了神經、認知科學的研究以及基于以上研究的有效教學方法,把腦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的教學策略,那么這就讓我們不停地去思考哪些基于“腦”的課堂教學基本策略便于運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
一.合理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我們的語文課堂由一個個問題串成,學生圍繞教師的問題展開思考。問題設計得好,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課堂環節也更順暢;問題設計的不好,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課堂收獲的少,教師的思路也容易混亂,課堂那么在設計教學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哪幾點呢?
(一)問題具有層次性,循序漸進調動思維
語文課堂由一個個主問題組成,在主問題下面可能還有一個個小問題。我們的主問題設計的難易要有層次,要由淺入深,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的,循序漸進,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這樣才能一步步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在課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主問題: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畫出這是一棵什么樣的小桃樹的語句。
⑵我們剛剛分析語句時發現,文中多處寫到“我的小桃樹”,作者為什么說是“我的小桃樹”?我對小桃樹有哪些情感呢?
⑶家里那么多人,為什么就我對小桃樹有如此的情感呢?
第一個問題每個孩子看完課文后都會有話說,課堂上孩子們認真地圈劃出相關語句,發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個問題梯度有所上升,需要孩子們能夠在第一個問題基礎上,細細品味作者字里行間的用詞,品析出作者對小桃樹的情感;第三個問題建立在第二個問題之上,又進一步深挖,不僅僅要求學生能明白我對小桃樹有哪些情感,還要能繼續深挖為什么會這樣?這里面其實是作者在托物言志,這就要求學生的思維能由現象看到本質,能由淺入深,能夠想到想到這一層面,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調動。
(二)問題具有契機性,及時點亮學生思維
教師在課堂上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才能使教學靈活有效。在設計教學環節的突破點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提得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點。在學生思維受阻的時侯,在學生的學習出現盲區或者思維出現阻礙時,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啟發。比如:
師:家里那么多人,為什么就我對小桃樹有如此的情感呢?
生: 因為小桃樹里寄托著我對奶奶的情感。
生:因為小桃樹里有我的夢想。
這個時候孩子以為自己已經回答完整、全面了,教師及時補充如下背景資料:
賈平凹自傳《在鄉間十九年》。賈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長,生活貧苦。天地狹小,孤陋寡聞,離家出山,進城讀書,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業。不久,文化革命就開始,在當時社會極左路線的重壓下,他遭受了種種不幸,但像小桃樹一樣,他心里“到底還有一朵花呢”,對理想對幸福的追求更加堅定了。
師繼續追問:還有可能是什么呢?
這時候孩子的思維得到及時的點亮,將文中的小桃樹與現實中的作者自己聯系起來,將作者對文中小桃樹的描述與作者的現實聯系起來,想到作者說小桃樹長得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從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說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暗示作者從小生活在小山村里孤陋寡聞,直到進城上學,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廣闊;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的摧殘,暗示我國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長;寫風雨中的小桃樹仍保留著一個欲綻的嫩紅的花苞,那花是會開得美的,而且會孕育出一個桃來的,這就暗示即使在那動亂的年代,作者心頭的希望也沒有熄滅,還堅信經過自己的頑強奮斗,定會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于是很自然地明白了這是作者在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學生思維受阻的時侯,教師要及時以問題加以引導啟發,讓學生思維向更深處翱翔。
二.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生活體驗
語文課堂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學習體驗活動,根據學生現狀設計教學,將課堂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生活體驗,從文章中找到生活中的影子,在生活中找到文章中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課堂興趣,提高共情能力,形成情感體驗。
在課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師:作家賈平凹歷盡坎坷,時代創傷,卻不掩生命的陽光!一棵小桃樹讓他追夢的信心倍增,斗志昂揚。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感體驗呢?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
課堂上,這個問題一出來,很多同學就回答道:“沒有”,更別說動筆寫一寫了,我想通過聯系學生實習生活體驗,來提高學生課堂興趣,并且將自身與課堂建立聯系,但是的確,這個問題初一的學生還沒有意識,他們的人生經歷有限,并且他們的共情能力還欠缺。于是,聯想學生實際生活,我讓學生將生活與文本結合起來,形成情感體驗。
師:作家賈平凹歷盡坎坷,時代創傷,卻不掩生命的陽光!一棵小桃樹讓他追夢的信心倍增,斗志昂揚。大自然是一本無字之書,她給予了我們很多深刻的啟迪,在你成長的路上,有沒有一種植物在你心中停留,為什么呢?請動筆寫一寫畫一畫。如果沒有,那么學習了本課,你的心間長出了怎樣的小桃樹呢?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
這個問題將文中的“小桃樹”與孩子們聯系起來,“小桃樹”也就變成“我們的小桃樹”了。即使孩子們沒有與作者相似的生活經歷,學完課文后他們也有話說,有所收獲。并且也可以知識遷移,思考有沒有有一株在自己心中停留的植物,為什么?課堂上孩子們有的動筆畫了“蘭花”,并配文“氣質如蘭”,有的畫了“竹子”,配文“謙謙君子”,積極地跟大家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以及繪圖的原因。孩子們積極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在生活中找尋文中的影子,并且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堂興趣極大地提高,潛移默化中共情能力也在提高。
語文與實際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我們需要將學生的實習生活與文本建立聯系,調動生活體驗,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第一、把握這些切入點,切不可為了聯系實習生活而聯系,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情感體驗;第二、實際現象和生活細節都需要學生在課外的時候體驗,初中的課外時間較少,生活較為單調,也沒有精力去體驗生活,更無法去觀察生活細節,語文老師可以適當的為學生布置一些實踐類作業,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觀察實際現象的興趣;第三、學會讓學生養成每日記錄生活的習慣,將每日的趣聞趣事記錄下來,做一個有心人,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些記錄更加了解學生的生活,同時也可以把這些生活瑣事與語文的實際教學相結合,使得語文的教學更加生動、真實,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
三.良好的情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
研究證明,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對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創設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呢?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融洽
創設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首先是一種溫馨、舒適的良好學習環境,如果教師進入課堂是沉悶的、壓抑的,這種情緒氛圍很容易傳遞給學生,所以教師應該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其次,是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人際環境,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課的開始就浸濡在學習的愉悅之中,使學生樂于學習、敢于表現,自覺地、積極地參與交往,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師充分體現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地位,而不是一個權威者的角色,師生關系融洽、平等。最后,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我調節學習情緒,較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學習過程保持愉悅,有成功的感受,學習欲望強烈。
(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團結合作的能力。
在課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師:合作交流: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從文中找出相關詞、句,加以賞析。
這個問題是我課堂的主問題,后面兩個主問題都是建立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之上,但是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在學習中互愛互助,互相補充,互相質疑,合作雙贏;其次這個問題我在前一天預習中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在文中批注出3處來,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這就有助于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全員參與,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話說,在合作中進行彼此之間的成果共享,使學生人人都能體驗到一種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認同的情感。這樣對培養起他們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也為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營造出一種和諧、積極的交往環境,提供了鍛煉的平臺。
當下,教育已進入第四個階段:教育與神經交叉階段,腦科學的知識也正在滲入我們的語文課堂,合理的教學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聯系實際調動學生生活體驗、良好的情緒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這些基于“腦”的課堂教學基本策略便于運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促進我們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
參考文獻
[1]王玉瑤.讓腦科學走進中學課堂[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8).
[2]張家軍 張佳麗.基于腦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2).
[3]陳一芒.腦科學視域下營造良好的情緒氛圍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8).
[4]李媛.基于腦科學的初中語文漢字教學策略研究 [J],課程教育研究,2017(15).
[5]李偉.基于腦科學的語文教學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