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夢 于欽
【摘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關于“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總規劃,將民生福祉建設作為黨未來的重要工作目標,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的重視。全面實現這一工作目標,需要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作風。全黨上下應對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有更加明確且深入的理解,全面把握其內涵與時代意義,探索其貫徹落實的路徑。
【關鍵詞】 新時期;密切聯系群眾;時代價值;路徑
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增進民生福祉、保障社會公平、服務人民群眾的建設,在“十四五”規劃中,民生福祉建設是黨的重點工作目標。做好民生福祉建設,需要做好黨的群眾工作,需要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傳統作風。
一、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理論基礎與確立過程
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是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生動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黨與人民群眾共同奮斗、不斷提升為人民群眾服務水平的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就是因為廣大共產黨人真正做到了密切聯系群眾,他們時刻謹記黨的要求,一切工作真心為了人民,使黨獲得了牢固的執政基礎,這正是黨的事業無往不勝的關鍵。明確的理論基礎與黨領導中國革命的特殊實踐相結合,是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作風形成的基礎。
(一)密切聯系群眾作風最初理論來源
馬克思在不同的論述和著作中都提到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代表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行社會革命、促使生產關系產生變革,以此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取得進步。社會歷史是由社會中占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所創造,人民群眾是不可爭議的社會歷史主體。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是無產階級政黨最根本、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二)密切聯系群眾作風逐漸確立的過程
密切聯系群眾作風于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確立,這一作風是黨對群眾工作經驗的精煉概括,生動體現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工作原則。
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采用全面客觀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將馬克思主義觀點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系統分析了關于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領導和依靠力量等問題,作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該文尤其分析指出了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
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正式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去”,號召廣大黨員同志要深入群眾,開展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實踐調查研究,是得出正確結論的關鍵,在當時毛澤東已對群眾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理解。
經過1935年遵義會議這一偉大轉折之后,黨開啟了在延安的十三年時期。1943年,中共中央在對延安整風運動中的領導方法進行經驗總結時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作風。
二、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時代意義
堅守黨的性質和宗旨不褪色,關鍵在于重視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在于黨的群眾工作的落實。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作風不僅在過去的歷史時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偉大復興、中央已經作出“十四五”規劃的今天,這一優良作風的堅持和弘揚仍然是保證黨的事業順利進行的關鍵,全黨同志應深刻認識這一作風的時代意義。
(一)確保黨實行正確領導、作正確決策
密切聯系群眾這一優良作風深刻體現了人民群眾是黨工作的力量來源,是黨作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在各個歷史時期黨所取得的每一項成功、黨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的支持是黨的各項工作取得成功最為深刻的原因。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決定了黨始終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決定了黨和人民群眾緊密關聯。保持好同群眾的聯系,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制定出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正確政策的前提,是黨進行正確領導、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關鍵。
(二)加強作風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脫離群眾是當前作風建設所面臨問題的根源,全黨應對作風建設問題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之間的辯證關系有所了解,簡單來說,黨的作風建設得不好,黨就會脫離群眾,黨的作風建設取得進步,黨就會獲得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貫徹落實有益于黨的作風建設,且能促進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促進廣大黨員為人民做實事做好事,獲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穩固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三)是造福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表明,黨始終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黨的各項工作不為謀私利、不為自身特殊利益,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造福最廣大人民群眾。黨帶領受盡壓迫的中華民族成功取得革命勝利,使中國人民真正挺起脊梁站了起來;通過實施改革開放偉大戰略,一心一意發展經濟,我國人民富了起來;在社會主義建設步入新時代的今天,黨帶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中華民族正經歷著由富到強的轉變。黨的事業之所以不斷取得新成就,原因就在于黨堅守了為人民群眾工作的信念,在于最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各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十四五”工作規劃、繼續造福最廣大人民群眾,黨仍要做到堅守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這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三、發揚密切聯系群眾作風、貫徹群眾路線的路徑
(一)發展經濟,保障民生
發展經濟是第一要義,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步的根本動力,是改善保障民生的經濟基礎。要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做事,注重社會經濟的健康良好可持續發展,樹立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放棄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工作方法,杜絕“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發展真真切切對人民群眾有益的綠色經濟。
發展經濟和保障民生是相輔相成的,經濟水平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會隨之提高,但改善民生同樣需要切實的工作方法。廣大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了解民情,關注民生問題,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要做好扶貧工作,預防返貧現象的出現。
(二)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理論學習
鄧小平曾經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群眾路線的順利實施同樣需要制度保障,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制度,確保制度的可行性,用制度規范黨員干部的行為,爭取黨員干部內心對制度的認同感。要建設完備的監督制度,不能僅僅依靠各職能部門的監督,要通過制度建設擴大監督參與度,引導人民群眾、新聞媒體等參與監督,及時對廣大黨員干部工作的不足作出指正。
思想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廣大黨員干部應切實樹立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理念,而不是流于表面或是應付上級要求,要將黨的群眾路線學習深入到內心、深入到信仰,才能轉化為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注重學習馬列經典原著,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尤其要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下達的各個文件有深入理解,積極主動地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
(三)做好基層工作,抓好基層作風建設
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必須真正了解基層群眾的訴求,傾聽群眾的真實聲音。廣大黨員干部要在基層工作中鍛煉自身工作能力,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在基層實踐中認真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使人民群眾滿意?;鶎狱h員干部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群眾,摒棄“官本位”思想,牢記人民公仆身份,對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對待,聽取群眾智慧。
另外,貪腐行為最使人民群眾痛恨,也是我們黨明令禁止的行為?;鶎痈刹坑捎诠ぷ魃腺N近群眾,在基層群眾心中直接代表著黨的形象,若作出不良行為極易歪曲社會風氣,因此基層黨員干部要時刻注意自身作風,不僅要保證自身的清正作風,而且要盡職盡責地發揮監督作用,堅決同危害黨形象、損害黨執政的行為作斗爭。
(四)拓寬民意訴求渠道,重視網絡監督反饋作用
及時了解民意訴求是黨作出正確決策的基礎,也是不斷贏得民意支持的關鍵。領導干部要切實做好對人民群眾到訪的接待工作,當地政務部門要公布民意反映熱線電話、手機信息接收站等民意訴求渠道的信息。領導干部在作決策時,要給人民群眾預設聽證位置,廣泛征求人民群眾意見,確保最終實行政策既符合實際、又滿足群眾要求。還要公開保證黨務政務,方便群眾監督,允許群眾質疑,及時對群眾所上報的問題作出反饋。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9.04億,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溝通交流更為便利,同時也成為黨做好群眾工作的平臺,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地了解人民訴求。各地要建設好網上政務平臺,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網絡平臺上開通民意反饋通道,快速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注意排除網絡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使黨的群眾路線得到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3]譚虎娃.歷史的轉折——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7.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6-367.
[5]嚴書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J].理論學刊,2010(3).
[6]徐仲華.摸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J].領導科學,2013(11).
[7]于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的確立及其歷史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7):54-58.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