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寧 高峰 孫有慧 劉金欣
【摘要】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校要充分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元素,充分發揮紅色基因的教化作用,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接班人。
【關鍵詞】紅色基因;大學生;思政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部隊和革命老區,反復叮囑要“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基因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傳承、更新,根據新的時代內涵、時代價值,彰顯新的價值。而高校則是傳承和發揚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
一、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紅色基因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色基因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百年積淀,是中國革命歷史真正厚重之所在。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共存共榮的精神支柱,是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基因中有信仰、有定力、有成功之道,更有信仰純潔、道德高尚、對黨忠誠、自我革新、創意進取、自強不息等寶貴的精神內涵。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
1.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都決定著社會思潮必然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特別是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的出現,影響著青年一代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這些多元化的思潮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意識形態帶來了挑戰。
2.西方敵對勢力的挑戰。世界范圍內不同價值觀念和制度模式的較量依然激烈,美國等西方國家加緊對我國策動“顏色革命”,實施網絡“文化冷戰”“政治轉基因”。宗教滲透、邪教組織等作為常用的意識形態武器,瞄準了高校大學生這一群體。
3.迅猛發展的新媒體的挑戰。伴隨網絡化水平的提高,新時代的大學生已成“網中人”。他們在網絡中更便捷、更高效地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往往受到網絡負面信息的沖擊,大學生容易受到一些扭曲性話語和負向價值觀的影響。
此外,高校教學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仍然將獲取專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任務,對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思政教育常常抱有不以為然的心態。對學校而言,傳統的教育模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專業成績,忽略了德育元素的挖掘和重視。
(三)紅色基因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
1.紅色基因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紅色基因和大學生思政教育在思想觀念、道德規范以及政治觀點等方面的教育目標異曲同工。思政教育理論的豐富與發展,與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是黨在長期艱苦奮斗中凝練提取出的理論碩果。因此,紅色基因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是思政教育的源頭活水和精神紐帶,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思政教育豐富了紅色基因的理論研究。高校要想合理有效地將紅色基因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全過程,必然要通過各種形式來加強對紅色基因的背景、內涵、價值等方面的研究。這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紅色基因的理論研究。
二、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標
一是增強理想信念,解決目前理想信念缺失、馬克思主義淡化的問題。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而紅色基因則是打開這把開關的“鑰匙”。二是厚植愛國情懷,杜絕出現崇洋媚外的膚淺傾向。通過紅色教育和紅色引領,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發展史,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共產黨,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愛祖國與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使學生產生厚重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三是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避免只問收獲、不知耕耘的享樂主義。紅色基因引導學生在學習工作中形成不怕吃苦的精神。四是形成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克服無紀律主義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認識,教育引導學生有敬畏之心,做守紀律的自由人。五是樹立創新意識,摒棄“因循守舊”的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做新時代有想法、有新意、有行動的有為青年。
三、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對策
(一)在思政課中融入紅色基因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紅色歷史的教育,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將紅色基因充分融入思政課教學,結合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實際,為幫助其深入了解中國的黨史、國史、黨情、國情,加深對中國制度、中國共產黨和紅色文化的認同,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二)在專業課中融入紅色基因
大學生的專業課在高校課程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大學生專業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通過紅色文化進課堂,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將紅色基因融入專業課程,讓其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立體的思政教育模式。
(三)在“三微一端”中融入紅色基因
結合現代大學生的社交特點和網絡媒介的發展,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在官方微博、微信、抖音、QQ等網絡平臺中設置專欄、推送文章,建立紅色專題網站,并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的社交網絡中。
(四)在學生團建中融入紅色基因
開展學生活動、組織學生團建是進行班級、團支部建設的主要方式。在學生團建過程中,加入紅色主題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可以推動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實現紅色文化的有效宣傳與推廣。
(五)在實踐活動中融入紅色基因
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紅色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挖掘紅色文化的根本和精髓,這是提高學生政治水平、提高其社會認同的有效方式,對其正確“三觀”的形成和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于潤艷.紅色基因視閾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28-30.
[2]徐靜,林森.探析“紅色基因”與大學生思政教育關系[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81-82.
[3]羅建清.運用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黨員的政治忠誠意識[J].昌吉學院學報,2020(04):22-28.
[4]劉元頓,饒美嬌.井岡山紅色基因與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途徑探析[J].度假旅游,2018(04):48-50.
[5]王金鳳,楊丹.傳承紅色基因之文脈?譜寫高職教育之新歌[J].教育教學論壇,2020(41):87-88.
[6]張莉.大學生思政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現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8(11):91-92.
(作者單位: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