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秀


摘要: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采取隨機數表法將2020年4月—2021年4月醫院診治的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為兩組,各44例,一組為應用常規療法的對照組,另一組在前者基礎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設為研究組,觀察兩組治療情況。結果:研究組治療有效率為97.73%(43/44),高于對照組81.82%(36/44),P<0.05;研究組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改善時間為(2.64±0.83)d、(2.47±0.75)d、(2.26±0.71)d、(1.98±0.58)d,短于對照組(4.13±1.35)d、(4.04±1.31)d、(3.86±1.24)d、(3.79±1.08)d,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耐藥菌株發生率為9.09%(4/44)、6.82%(3/44),與對照組6.82%(3/4)、2.27%(1/44)無差異,P>0.05。結論:下呼吸道感染應用左氧氟沙星治療可在較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癥狀,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少,不會增加患者耐藥情況,值得大力推廣和引用。
關鍵詞:左氧氟沙星;下呼吸道感染;臨床效果
下呼吸道感染是由細菌、病毒、真菌感染等引發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其包括支氣管炎、肺炎及支氣管擴張等。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當發生支氣管痙攣后,患者也會出現喘息癥狀;肺炎患者通常會出現持續性發熱。多數患者接受規范治療后可實現癥狀緩解,預后良好。但體質較弱者可遷延不愈,引起嚴重并發癥[1]。抗感染藥物是治療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雖然抗生素治療效果好,但在濫用情況下,也會產生耐藥株,促使治療復雜化。隨著人們醫療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臨床在應用藥物治療時也要盡可能控制不良反應發生,這樣才能滿足患者需求,減少醫療事件發生。因此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時,一定要選擇合適藥物種類及應用劑量,防止耐藥菌株的出現。左氧氟沙星是一種廣譜抗菌類藥物,其抗菌活性強,可被用于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2]。本次研究就該藥物的實際應用情況展開探究,以下為具體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表法將2020年4月—2021年4月醫院診治的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為兩組,各44例,一組為應用常規療法的對照組,另一組在前者基礎上加用左氧氟沙星,設為研究組。對照組男、女各22例,年齡18—73(44.51±5.68)歲;研究組男、女分別為23例、21例,年齡19—74(44.47±5.73)歲。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無藥物過敏情況;(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期接受相關治療者;(2)合并精神系統疾病,無法完成研究;(3)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包括祛痰、止咳、平喘等內容。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應用左氧氟沙星(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H20020673)治療,將400mg藥物加入到0.9、100mL生理鹽水中于患者靜脈滴注,每天一次。兩組均連續治療10d。
1.3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改善及無效。治愈表現為患者咳嗽、咳痰等癥狀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下呼吸道恢復至正常;改善表現為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影像學檢查下呼吸道感染情況所有改善;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跡象為無效。(2)癥狀改善時間,包括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3)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發生,前者包括嘔吐、惡心、腹瀉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處理,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 )、百分比表示,前者行t檢驗,后者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效果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2.2癥狀改善時間
與對照組比,研究組癥狀改善時間更短,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發生情況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耐藥菌發生率無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支氣管炎是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類型,其是病毒、細菌等感染引發的氣管、支氣管粘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可分為急性支氣管炎及慢性支氣管炎,前者患者多能獲得良好預后,但也存在體質較弱者遷延不愈;后者患者接受規范治療后可控制癥狀發展,若控制不佳,可引發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嚴重并發癥,預后較差[3]。肺炎是較為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是由病原體引發的肺泡、肺間質的感染性炎癥。肺炎發生率較高,并且醫院獲得性肺炎還有著較高病死率。這源于住院患者身體狀況較差,在感染肺炎后病情加重,死亡率也隨之升高。多數肺炎患者接受規范治療后,肺功能及結構都會恢復至正常。但部分病原菌引起的肺炎會導致肺組織病變壞死,形成空洞。另外,高齡、長期吸煙患者及合并心肺疾病通常預后欠佳[4]。當氣道反復感染后,支氣管和細支氣管會出現不可逆擴張,其是一種較為復雜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病毒、細菌等感染會影響到肺部粘液纖毛清除功能,這又會增加再次感染發生率,在惡性循環下,支氣管壁的平滑肌、彈力纖維等都會遭到破壞,最終形成不可逆擴張。若范圍局限,患者接受規范治療后可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但支氣管擴張廣泛患者會出現肺功能損傷,嚴重情況下還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預后較差[5]。
在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時,除對癥治療外,臨床多會選擇抗生素治療。抗生素可干擾細菌的生活細胞發育,比如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增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來發揮殺傷作用,但其并不會對人造成影響或影響較小。但應用抗生素時,如果長期或大劑量應用抗生素,尤其在應用廣譜抗生素時可能引發二重感染。因此一定要合理用藥,避免耐藥菌出現,提升治療安全性。解旋酶并非一種酶,而是可水解ATP供給能量來解開DNA的一類酶。多數的細菌中有著具備ATP酶活性的解旋酶,其可將細菌核酸DNA水解獲得單鏈,在促進DNA復制后促使細菌繁殖[6]。喹諾酮類抗生素以人工合成的含4—喹諾酮基本結構的抗菌藥物,其將細菌DNA作為靶攻擊對象,影響細菌DNA回旋沒來導致其出現不可逆損害,從而達到抗菌效果。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諾酮類抗生素,其可通過抑制細菌DNA解旋酶活性來阻止細菌NDA的合成和復制來達到殺菌目的。該藥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均表現出較強的抗菌活性,而上述病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菌種,因此左氧氟沙星可被用于患者治療中。在患者應用藥物后,血藥濃度可維持在80%—95%,并且其對病灶菌群有著靶向性,可有效提升滅菌效果[7]。在體內,左氧氟沙星的血清消除半衰期在4—7h,可持續發揮抑菌作用。并且多余的藥物成分會經腎臟以尿液形式排泄,避免殘留于機體各組織、器官引發相關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高。本次研究中,兩組采取不同治療方案后,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癥狀改善時間更短(P<0.05),提示左氧氟沙星在下呼吸道感染中可發揮理想效果。但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耐藥菌發生率無差異(P>0.05),說明左氧氟沙星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并且由于其可廣譜殺菌,故不會增加患者耐藥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抗生素長期應用都會導致耐藥株的發生,因此并不建議長期使用[8]。若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患者仍未痊愈,需分析具體原因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綜上,在下呼吸道感染治療中,左氧氟沙星可在較短時間改善患者癥狀,其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少,耐藥性發生率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清林.左氧氟沙星聯合奈替米星治療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12):72-74.
[2]李迪,王越.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結合細菌培養和患者個體情況采用不同抗菌藥物方案治療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世界復合醫學,2021,7(04):134-136.
[3]付曉曉,吳潔,靳劍.左氧氟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22):70-71.
[4]葉艷珍,羅惠玲.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比較[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6,23(05):59-62.
[5]王麗娟.頭孢哌酮舒巴坦鈉聯合左氧氟沙星治療老年重癥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觀察[J].北方藥學,2018,15(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