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忠
摘要: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到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乎到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師生人際交往是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中職生一門必修課,在新形勢下,搞好中職學校的師生人際交往,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健康、合格的中職人才,是我們中職教師必須高度認真對待的。
關鍵詞: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人際交往
當今,中職教師會感嘆如今的教師越來越難當,尊師重教的傳統正日益淡化,師生之間的感情似乎越來越疏遠,“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師道觀念越來越受到沖擊。本文就中職教育的師生人際交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進行淺析。
一、更新教育理念
一是建立健康教育理念。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應把健康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終身健康意識為目的,引導學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我們中職教師迅速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
二是教學模式的轉變。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觀念上要轉變,由原來的“指揮學生”變成“引導學生”,由“灌輸式、被動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向轉變。
三是培養目標的轉變。中等職業教育的目標與普通教育有所差異,主要是以培養中等技術人員這一職業教育目標,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適應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職業技術技能,還應具備身心全面健康體魄和適應職業發展變化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對中等職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尊重我們的學生
教育事業是一曲愛心贊歌,是需要付出心血的。教師正是肩負這種神圣使命的人,也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全部身心和無私奉獻的人。信任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是我們天職。
首先,愛學生必須尊重學生。古人韓愈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尊重學生要以信任學生和理解學生為前提,以人為本,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平等的對象來看待。
其次,尊重學生人格。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手勢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學生,通過作業評語溝通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可以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有情感、有意識、有獨立個性的學生;可以以開放的心態、包容的氣度和賞識的言語去正確對待那些敢于質疑傳統、挑戰教師、個性鮮明的學生;可以以博大的愛心去引導那些行為特別、好標新立異的問題學生。
三、學會賞識學生
賞識學生就是對學生理智的愛。心理學研究發現,如果著意知覺對方,有意或無意地寄以期望,對方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教師對學生表示好感,學生就會在學業、品德、習慣方面表現進步;教師如果對學生表示厭惡或失望,學生心理就產生負效應,表現為退步。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賞識能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
賞識學生就是對學生個性的評價。教師應把注意力集中到發現和賞識學生的真、善、美的閃光點上,“美”的東西越贊越多,就越“美”,而不應把精力集中總放在專挑學生的毛病,專批評學生的缺點上。“毛病越挑越多”,絕不會越挑越少。健康教育必須以鼓勵和贊揚為主,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賞識學生就應科學有度。賞識學生要適度、適量,不恰當的賞識不僅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不能激勵學生,相反會挫傷學生。不講科學性的表揚適得其反。每一次夸獎都會留下劃痕,正因為此,當我們表揚學生的時候應當謹言慎行,把握其科學性。
總之,“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獻出幾分愛心,學生就會回報給你幾分真情。
四、加強師生人際交往
師生人際交往有很多的途徑:師生在各種場合遇到有溝通,師生聊天是溝通,師生約談是溝通,上課有溝通,提問是溝通,學生有問題向老師提問是溝通,師生討論上課內容是溝通,師生討論班級工作、年級工作、學校工作是溝通。師生人際交往幾乎無時不在。
師生人際交往是有一定的技巧性。一是教師善于傾聽,就容易讓學生感受到同感。二是以探討的態度進行溝通,淡化師生角色,包容、不急于解決“問題”,并允許一段時間存在分歧。三是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溝通中要表達肯定、積極的感情;可以使用聲音、語音與語調、語速、強調;使用使用身體語言,用身體和手勢表達含義;使用眼睛進行目光交流等等。
師生人際交往是要了解你的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教師才可能在學生心目中成為既可敬、又可親的“朋友”,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了解學生的特點,提高交往的有效性。謹記:學生常被批就容易叛逆,學生常憂慮就容易恐懼;學生常被諷刺就容易怯,學生常被辱就會有負罪感,學生常受鼓勵就會有自信,學生常處忍耐就會有耐,學生常受表揚就會感激,學生生活在分享中就會慷慨大,學生活在安全中就會相信,學生生活在愛之中,就會愛周圍的人和愛整個世界。
師生人際交往要注意交往策略、溝通途徑以及溝通方式,做到:溝通策略的針對性,溝通途徑的多樣,溝通方式的綜合,溝通技巧的靈活,溝通的有效性。
五、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一是以身作則。教師應成為學生政治思想的領路人,道德品質的塑造者。如果我們自身做不到,又怎么能讓學生信服我們呢?學生需要教師“言教”,更需要教師“身教”。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去影響學生,用優良的思想作風去帶動學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學生,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親近你,師生關系自然就會變得融洽。
二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設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用生動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這樣學生自然就會親近你,從而向你敞開心扉。
三是有效地避免和緩解職業倦怠感。教師應該加強自我提高的意識,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讓自己對知識始終有一種新鮮感、渴望感;還應該學會調節好自己的精神狀態,讓自己始終有飽滿的熱情;面對一些素質較差的學生,要保持始終如一的熱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文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職成
[2]陳強、支德銀、許劍. 《心理健康教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3]賀敏、王秀琴 《心理健康教育》.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4]俞冬梅 《新形勢下職業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改革與實踐》.學周刊,2014(12)
[5]朱慕莉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刑永富 《現代教育思想》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