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摘 ?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資源。作為小學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經典國學,積極汲取其精華,并將其科學、合理地運用在班級管理建設中,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創建特色班級。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典;特色班級
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根本,是民族智慧的精華。都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教師和學生高雅的情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早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作為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筆者結合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努力引領學生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創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級。
一、營造育人文化環境
加強班級文化環境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是實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班級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讓每處環境都育人。”良好的文化氛圍、優雅的育人環境,體現出一個班級的文化底蘊和積淀,它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在校園里,時刻感受到傳統經典文化的熏陶;為了體現本班的特色我就在教室醒目的地方張貼傳統文化經典內容、用詩文或用詩畫、古代名人哲語(包括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哲語)古典詩詞等裝點教室。教室門口布置班級櫥窗,班訓(與經典同行,做有根的人)、溫馨提示等內容。教室的學習園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展示班級主題文化及班級風采,專門展示學生的古詩文活動成果、書法作品、精美的手工藝品和主題手抄報。
二、誦讀國學經典,展示班級特色
1. 日有所誦。要求學生每日晨讀10分鐘國學經典讀本,讓誦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學生反復誦讀唐詩宋詞或《三字經》《千字文》《論語》等國學經典,如此一來,每一次的誦讀,都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多一次誦讀,就多了一份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長此以往,必將會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他們會在言行談吐中或者寫作上,都會信手拈來國學名句。
2. 形式多變的誦讀。如在誦讀古詩文方式上,或吟或唱,或快或慢,運用小品、快板、插畫配詩、據詩配樂、詩句接龍及節律誦讀等文藝手段進行學習,使全體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學習中不知不覺走進古詩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放手去讀,不必拘謹,能邊讀邊沉浸其中就好。
3. 成立誦讀經典社。經典誦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班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我在班上成立“誦讀經典社”,提出“讀經典、快樂成長”的口號。筆者會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里的書籍,再發動學生們自己帶書,互相交流書,家長老師推薦書,開展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的親子活動。讓他們在微信班群中進行交流、分享讀后的感受,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4. 開展“誦讀能手”比賽。每月在班上舉行誦讀國學經典擂臺賽,評選出班級“國學經典誦讀能手”,以此激發學生的對傳統國學經典誦讀熱情,展示班級特色。
三、建設班級精神文化,經典與現代有效結合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不斷傳承和發揮,一直是我國的精神財富。如《弟子規》《中庸》《論語》等都可以成為我國班級文化的重要內容。學校的班級文化應該大力倡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應教會學生做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難以面面俱到。筆者認為,可以圍繞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來建設班級文化:
1. 責任意識。學生受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國學傳統文化的熏陶,必然會成長為具有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應以身作則。在不斷的責任感意識強化中,樂觀的班級成員責任感甚至還會遷移到學習中。
2. 誠信教育。“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體現了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今社會,誠信同樣是衡量人的基本準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從《狼來了》的故事開始,接著提出三聚氰胺事件對我國奶制行業的沖擊,提出運動場上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等事件,讓學生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誠信作為當今社會普遍性的道德規范,“誠信教育”勢在必行。
3. 感恩教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要懂得感恩。班級文化建設,離不開感恩教育。如:婦女節,孩子為家中的婦女長輩捶背、敬茶、疊衣服等;母親節、父親節,為了感恩偉大的父母親,向他們喊出“我愛您”的話,或者做一道菜、一頓飯或做其他家務,來感受父母的艱辛與不易。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棄,要代代傳承下去。
四、民俗文化,走進課堂
民間手藝,伴隨著農耕文明延續了數千年之久,是民族文明史的一部分,更是先祖們勤勞、智慧的體現。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內涵戲曲臉譜藝術走進校園的時候,當魅力四射的折扇制作擺在教室課桌的時候,當享譽海外中國的工藝傘撐起的時候,我們會由衷地感嘆:“民族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偉大的!”
民間文化走進校園的,走進課堂的時候,學生在玩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的制作過程中品嘗到巨大的樂趣。即使學生僅僅學到一點皮毛,他們也會想象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平時上傳統文化課或美術課時,筆者時刻注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班級布置上,課堂講解的內容盡量選擇與民族文化有關的元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要求學生做一些傳統的民俗工藝品懸掛在教室,使得班級文化更具有傳統氛圍。
經過一段時間以來,仁愛、誠信、知書達禮已入本班學生們的心田。學生的著裝、儀表儀容規范了,學生相見笑臉相迎,大吵大鬧現象變少了,互幫互助的多了。學生的精神狀態飽滿,談吐大方。學生懂文明、講禮儀的行為習慣已經基本形成。
五、結語
總之,運用中華民族傳統經典文化進班級,精彩了筆者的班級,提高了筆者的班級管理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凸顯了特色班級文化。
(責任編輯:羅 ?欣)
參考文獻:
[1] 饒水根. 淺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育人功能[J]. 小學教學研究,2018(05):6-7.
[2] 楊會年. 構建學校詩韻特色文化的探索與實踐[J]. 華夏教師,2015(07):34.
[3] 孫全玉. 加快校園文化建設 提升學校育人功能[J]. 吉林教育(現代校長),2007(Z2):4-5.
[4] ?馬紅. 著力加強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社團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寧夏同心阿拉伯語學校為例[J]. 青春歲月,2012(21):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