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 郭豫丹
〔內容提要〕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近年來,國家將穩就業、保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各級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就業穩定。本文對遼寧失業人口狀況進行客觀分析,以期準確把握失業群體特征,采取有針對的措施,緩解失業壓力,促進充分就業。
〔關鍵詞〕城鎮 失業 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近年來,國家將穩就業、保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各級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進就業穩定。為了客觀分析遼寧省失業人口現狀,為實現“十四五”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目標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撐,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對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勞動力調查樣本中有過失業經歷的5942名失業人口進行分析,以期準確把握失業群體特征,采取有針對的措施,緩解失業壓力,促進充分就業。
一、城鎮失業人口呈現的主要特點
根據勞動力調查方案,失業人口是指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參考周內未從事任何為取得勞動報酬的工作,正在尋找工作且馬上可以開始工作的人員。這一統計標準既立足于我國國情,又積極借鑒了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標準,具有國際可比性。
(一)失業人口年齡分布較為均衡
對兩年來受訪的5942名失業人口進行年齡分組可以看出,有93%的失業人口處于20-60歲之間,且年齡分布比較均衡,各年齡層人數占比在10.2%-14.2%之間,占比最大的為45-49歲群體,占比最少的為20-24歲群體。

(二)女性失業比例高于男性
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勞動力調查的樣本中共有勞動力人口108052人。其中,男性60897人,女性47155人,男女性別比為1.3∶1。同期調查的5942名失業人口樣本中,男性2839人,女性3103人,男女性別為0.9∶1。在女性勞動力人口中,失業人口占6.6%,這一比例高于男性1.9個百分點,女性群體就業劣勢表現明顯。
(三)低學歷群體是失業主體,高學歷群體“緩就業”、“慢就業”傾向明顯
從失業人口的學歷分組來看,人數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初中、大專、高中、本科、中專、小學、高職、研究生。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失業人口占比達到63%,為失業主體人群。這部分人初高中讀完就踏入社會,沒有學歷,社會勞動技能較差,多數人只能從事簡單重復性勞動,隨著年齡優勢的喪失,失業人數逐漸增多。調查顯示,具有初中學歷的失業人口中,有半數人群處于45-60歲之間,再就業難度較大。
調查還發現,失業人口中具有大學本科和專科學歷的群體占比達26.1%。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學校專業設置老舊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難以對口;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預期過高,不愿低就。具有大學本科、專科學歷的失業人口中,有半數人是處于30歲以下,“緩就業”、“慢就業”傾向明顯。
(四)失業人口行業集中度較高,以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為主體
調查顯示,失業人口離職前的工作崗位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4個行業,人數占比合計超過半數,分別為21.0%、19.3%、9.6%、9.2%;其次為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人數占比分別為8.4%和6.4%;其他行業的人數占比均在5%以下。通過對失業人員離職前就業身份分析發現,有53.2%的失業人員離職前為從事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人員,如服務員、搬運工、修理工等。上述行業普遍存在入行門檻低、吸納就業多、待遇較低、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這也是失業人口行業相對集中的主要原因。
(五)平均失業時間為5.7個月
按照失業持續時間劃分,失業可分為短期失業和長期失業。短期失業一般是指失業周期在6個月以下的,反之,則為長期失業。根據對5942名失業人口的失業時長分析,失業人口仍以短期失業為主,平均失業時長為5.7個月。在失業人口中短期失業占比為76.8%,其中失業1個月、2個月、3個月、3-6個月的分別占22.2%、15.0%、17.6%和22.0%;長期失業占比為23.2%,其中失業7-12個月、13-24個月、25-36個月和3年以上的分別占14.7%、5.4%、2.5%和0.6%。

(六)主動辭職成為失業首因
從失業原因看,因主動辭職而失業的占42.3%,因打零工或者完成上一份工作后未找到新工作而失業的占15.5%,因單位或個體經營戶停產倒閉而失業的占13.2%,因健康或身體原因失業的占7.6%,因退休而失業的占7.6%,因被解聘而失業的占6.1%,因季節性歇業、承包地被征用或流轉等其他原因而失業的占比合計7.7%。
因辭職而主動失業的群體中女性占比較高,達到60.1%。主動辭職的女性群體中,青年群體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其中30-40歲的占比高達40.3%。因單位停產、倒閉或被解聘而被動失業的人群特點則是男性占比較高,達到59.9%。被解聘的男性中則有38.4%集中處于50-60歲年齡組。
(七)委托親戚朋友介紹為失業者主要求職方式
調查顯示,“委托親戚朋友介紹”是失業人口最常用的求職方式,在城鎮總失業人口的占比達53.1%;其次是“查詢招聘網站或廣告”求職的,占比24.8%;直接聯系雇主或單位的占7.4%;為自己經營創業做準備的占5.9%。此外,為找到工作參加培訓、實習或招考,參加招聘會、聯系就業服務機構也是失業人口找工作的方式之一,但占比較少。
二、對解決就業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積極探索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之道
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體制、增長方式等的變動,使勞動力在包括技能、經驗、工種、知識、年齡、性別、主觀意愿、地區等方面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一致而導致的失業。例如,由于經濟結構、體制、增長方式和社會分工的變化,導致有些部門發展迅速,而有些部門面臨調控和收縮,有些行業迅速擴張,而有些行業逐漸衰落,從而引發一部分人失去工作。另外,由于工藝和技術發生重大變化,一部分人可能缺乏新工藝新技術所要求的技能,出現“失業與空位”并存的現象。即一方面有活無人干,一方面有人無活干。因此應提前布局,積極預防結構性失業。
新冠疫情發展到現在,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沖擊,必然帶來國內經濟發展和就業結構的轉變,使得由于疫情沖擊而形成的摩擦性失業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慢慢轉變成結構性失業,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政府應積極探索在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中開辟新的就業途徑,并為之培訓相適應的勞動力,這是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努力構建非標準就業健康發展之道
伴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科技進步、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的興起,用工形式也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用工、勞務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季節用工、自雇、待命工作和隱蔽性雇傭為代表的非標準就業顯著增多。他們目前整體就業質量較低,表現在超時工作、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險覆蓋率低、職業培訓機會少等方面。要努力探索將非標準就業群體盡可能地納入標準就業勞動者享受的權益保護范圍,為其健康發展鋪路搭橋。
(三)扎實推進精準施策靶向發力之道
受新冠疫情影響,社會發展面臨復雜形勢和多重難題,做好穩就業工作顯得極端重要和尤為緊迫。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不喊口號、多干實事,扎實推動各項鼓勵和推進就業政策落實落細,全力以赴完成就業目標任務。具體措施是:一要強化復工復產要素保障促就業。二要落實中小微企業支持政策促就業,在社保費減免緩繳、失業保險金返還、房租減免、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等方面盡可能予以傾斜,促進援企穩崗。三要千方百計促進重點群體充分就業,推動農民工、高校畢業生、下崗職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和創業,提前謀劃退役軍人就業工作,鼓勵靈活就業,保障好各類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四要全面加強就業服務保障,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優化“雙創”服務,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就業空間,千方百計穩就業、擴就業。
(作者單位:1.遼寧省信息中心;2.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