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實踐課”的定義界定、操作原則及實施的策略進行闡述,依據單元目標、總結讀寫方法,明確了實踐課的重點;落實語文要素、注重讀寫過程,突破實踐課的難點;進行仿寫培養讀寫能力,達成實踐課教學目標,有效探索出一條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單元整體教學 實踐課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38-02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單篇教學為主,教師依據教材排列的順序逐一進行教學,耗時費力,教學效果差,不一定能完成單元教學目標。而一個單元的教學通常包括幾個課題的教學,但不等于幾個孤立課題教學的簡單相加。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是指教師根據統編語文教材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整體統籌安排單元教學內容,以一個完整的教學主題有序地開展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成效。可見,單元教學的實質是統籌進行單元內各個課題的教學設計,使各篇課文之間形成關聯、相互補充、協調一致,從而確保單元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教學過程最優化、教學方法的互補化與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特級教師張麗霞根據賓陽縣學情,在吸取各地區先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針對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提出四種課型:預備課、閱讀課、實踐課、總結課。其中實踐課是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一種重要課型,它以讀寫為抓手,著重引導學生在預備課、閱讀課學習語文知識,進行語文實踐,從而將單元教學目標落實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
一、依托單元目標,總結讀寫方法,明確實踐課的重點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佳范本,是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最好的資源,現行的統編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每個單元都緊緊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語文要素的訓練。教師在預備課及閱讀課上,要及時梳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運用通俗易懂的語文總結方法,在實踐課上授之以漁、教之以法,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從而達成單元教學的目標。
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它的內容安排有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單元習作五部分。這幾部分內容都有內在的聯系,互為依托,其目的都指向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而實踐課的內容包括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單元習作的方法指導,這是學生在預備課和精讀課的基礎上進行。由于學生對單元內容有了整體感知,特別是在閱讀課上精讀課文《夏天里的成長》和《盼》,以及在“交流平臺”對相關內容學習,他們能夠梳理總結出“圍繞中心意思寫”的寫作方法,即立意為宗、選擇不同方面或事例、將重點部分寫具體。這些寫作方法就是實踐課中進行讀寫訓練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落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實踐課就是要達到讓學生把前面習得的寫作方法進行實踐運用的效果,學生只有明確了相關的讀寫方法,才能在寫作實踐中游刃有余。
二、落實語文要素,注重讀寫過程,突破實踐課的難點
“讀”和“寫”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要素,統編教材的每個單元都安排有導語,這確定了本單元重點訓練的語文要素。學生通過預備課、閱讀課的教學,有了讀寫知識的儲備,實踐課的教學難點在于將本單元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初試身手,是讓學生嘗試運用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表達練習,深化認識圍繞中心意思進行選材,它與習作聯系緊密,為學生完成習作提供了學習“支架”,為后續的寫作做好準備。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兩項練習。第一項練習是:讓學生圍繞“戲迷爺爺”這個題目選出“適合的材料”。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辨析材料,了解材料要與中心意思相“匹配”;第二項練習要求在第一項練習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難度加大,這對學生來說更具挑戰性,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材料。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圍繞題目的中心意思,聯系生活實際進行選材、交流匯報,遵循了文學創作源于生活的原則,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根據確立的中心思想,選擇與中心意思相關的突出主題思想的素材。這一環節側重培養學生的構思選材能力,促使學生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思考、交流、討論。在全班齊讀閱讀題目環節,讓學生說出每道題目的中心詞:好斗、淘氣、閑不住、忙碌、歡聲笑語、溫暖,然后把這些中心詞分別濃縮成一個字:勇、悔、忙、樂、暖。學生自主選擇其中一個作為題目,圍繞題目的中心意思,說說可以從哪些方面或哪些事例來寫。針對學生說的事例,如課間在樓梯追逐打鬧,結果撞倒同學受傷了;故意把弟弟心愛的玩具藏起來,弟弟哭鬧不止,結果被媽媽批評;有一次,自己故意躲起來,結果爸爸媽媽以為“我”不見了,發動全村人去找;把剛栽下的樹苗折斷;故意把同學的眼鏡框弄壞;趁爸爸不在家,把家里的電視機拆了等。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將所說的事例圍繞中心意思進行。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根據確立的中心思想,選擇與中心意思有關的突出主題思想的素材,讓學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依托這一教學環節側重培養學生的構思選材能力,促使學生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思考、交流、討論,為突破教學重難點做鋪墊。
三、進行仿寫練習,培養讀寫能力,達成實踐課的教學目標
實踐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深化,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小學高年級學生通過閱讀經典的文章,從中汲取知識并借助作批注,可以為學習寫作提供一些范例、材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設置了板塊三“習作例文印證寫作方法”,讓學生快速閱讀兩篇例文,關注文本的旁批,思考每一處旁批對應寫作方法的哪一點,并標上相應的序號。如《爸爸的計劃》這篇文章是按照“以立意為宗,選擇不同方面或事例,將重點部分寫具體”這樣的方法來寫,突出了“爸爸愛訂計劃、擅長訂計劃”這一中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小站》圍繞“小”字展開,首先寫了小站的“小”,接著寫小站設施簡陋,工作人員精心布置,最后寫小站給旅客帶來溫暖的春意。將“小站”的題目濃縮成一個字——“小”,讓學生進一步領會中國漢字的文化內涵,最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出示兩篇文章的結構圖,有效展示了文章的寫作意圖。
四、小組合作評議,美文共享,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教授完一篇課文后,再開展單元作文教學,傳授寫作方法,待學生完成作文,教師逐一批改、點評。這樣教學,往往將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割裂開來。然而,小組合作評議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使教師從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學生如果掌握了實踐課上教師教授的讀寫方法,用這些方法評議同齡人的作文,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實踐檢閱。在實踐課的第二節課時,筆者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依據一定的評分標準給組內同學的作文打分,寫上評語,然后挑選其中的美文佳作向全班分享。這樣的實踐過程,學生的作品得到同學的肯定,從而更有成就感,同齡人的美文激起了同學思維的火花,小組評議的過程也會讓學生產生思想的碰撞,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的提升,有效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課架起了一座閱讀和寫作的橋梁,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多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祖國語言之美,在寫作實踐中提升對漢語學習的熱愛之情,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良田.初中語文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統編教材語文要素視閾下小學高年級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1C6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謝朝華(1978— ),男,漢族,廣西賓陽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一級教師,現就職于賓陽縣賓州鎮第二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中小銜接。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