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曉 戴鵬飛 孫芳芳
摘要:在長期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了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初步構建了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力模型。本文通過教學效果力的模型構建,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量化分析提出一套應用模型,對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力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力;模型構建
本文以昆明衛生職業學院20級高職藥學專業為研究對象,獲取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基礎數據,初步構建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數學模型。模型建立的具體思路是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獲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第二課堂這三個維度的數據,再通過Matlab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從而量化評價《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提升程度。
一、問卷調研
本文以昆明衛生職業學院20級高職藥學專業為研究對象,通過2020年9月-2021年12月的初步實踐教學,在高等數學教學實踐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從而獲取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基礎數據。由于相關數據搜集需要經過多渠道、長時間、寬范圍的收集,涉及學生人數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數據搜集與分析,這從另一個方面為課題的研究創造了一定的困難。本課題將分批派人員到各個學院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問卷發放來搜集數據,并通過Matlab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實現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力的量化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如下圖所示),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第二課堂這三個因素對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課程思政的受歡迎度很高,這就為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力提升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二、模型初建
由于前人對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很少結合數學建模,本文創新之處就是構建數學模型,以此為途徑找到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核心推動力,并將影響推動力的相關因素指標化,共形成12個相關核心指標(如下圖所示)。
模型初步假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第二課堂這三個維度的提升,能夠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高等數學的課程思政教學中,從被動學習轉化為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該模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第二課堂這三個維度形成合力,作為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力,教學效果力的大小通過高等數學融入課程思政實踐育人效果測評表來判斷。下圖中的 點代表實施前的教學效果,而 則代表預計達到的教學效果。當這三個因素都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時,才能形成如圖中虛線箭頭所示的教學效果力最大值,即最大程度地提升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教學效果力最大值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表示教學效果力,教學效果力即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的量化數值, 的大小說明高等數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量化數值。對應分量x,y,z分別表示教學方法、第二課堂、教學內容的變化次數, 表示教學方法、第二課堂、教學內容權重系數,x,y,z表示學生能夠承受的最大限度總數變化數,e,f,g表示教學方法、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三者兩兩間的關系比。其中a,b,c,d,e,f,g最終結果來源于教學調研。
三、模型改進
為了更加嚴謹地進行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分析,本文借鑒物理學中效果力的理論概念,在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研究過程中構建教學效果力模型,為今后教學效果力提升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在此基礎上,本課題進行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模型構建、模型局部檢驗、模型修正以及模型再次檢驗,并根據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跟蹤反饋,及時發現問題,通過會議研討的形式將問題細化,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及相應的模型調整,以此循環方式不斷改進模型,從而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量化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鄭奕.大學數學“課程思政”的思考與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1):59-61.
[2]劉淑芹.高等數學中的課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學論壇, 2018,52(12):36-37.
[3]寧喜斌,晨凡.食品安全學:思政教育的設計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7):153-154.
本文系昆明衛生職業學院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基于教學效果力模型的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SZ2022-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