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園萍
議論文是高中學習中一種最常見的寫作類型,議論文具有觀點明確、語言精練、有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而高中學生社會閱歷淺、思維簡單,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往往出現思維單一,論證缺乏邏輯性,說理缺乏力度的問題。
語文課本是學科專家們投入了極大精力,經過數十年、幾代專家的研究,集體智慧的結晶,選擇的文章內容大都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語文課本是寶藏,我們不僅要把語文課本當作經典的閱讀素材,學會閱讀,更應該把它當作寫作的范本,有意識地借用模仿,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學會寫作。部編版語文課本文選擇的內容學樣式豐富,其中選擇的古代議論文更是多樣而經典,用心學習揣摩這些文章,可以讓學生的議論文說理邏輯性強,深刻而又力度,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觀點明確、語言精練,言之有力
部編版課本上冊所選課文《勸學》,作者荀子開篇就提出中心觀點“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門見山說明學習的重大意義,言語擲地有聲;韓愈的《師說》也是同樣,開篇第一句便是“古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話語鏗鏘有力,開篇擺明自己的觀點;再到下冊蘇洵經典的政論性文章《六國論》更是一上來就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闡明作者認為的六國破滅原因,觀點明確,毫不拖沓,讀來讓人頓覺力透紙背。
學習語文課本中經典的古代議論文,細心體會、總結,學生會發現古人經典的議論性文章大都開篇就闡明自己的觀點,且語言精練,言之有力。在學生學寫議論文的過程,教師應反復強調這一點,讓學生在平時習作中多加重視,議論文開篇不能蕪雜,應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語言應盡量簡潔而又力度。
二、論證方法豐富多變,論之有力
《勸學》在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后,第二節采用正面設喻的論證方法,從“青”“冰”兩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可以改變、提高,比喻人可以通過學習,取得進步,到輮“木”為“輪”強調后天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作結,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觀點:學不可以已。第三節反復設喻,連用五個比喻:“登高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說明善于利用外界條件的重要性,順理成章得出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的結論。第四節使用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學習要積累、堅持、專心。
《師說》在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簡要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后,第二節主要采用了三組對比:1、“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做法的對比2、“士大夫愛其子”與“于其身”做法的對比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的做法對比,通過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諷刺了當時社會輕視師道的風氣,批判性強而有力,引人深思。第三節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舉了古之圣人“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例子,引用了孔子名言“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有力論證了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六國論》在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后,第二節主要采用對比論證的方式,將“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這,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相對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的結論;又將諸侯祖先取得土地的不易與諸侯失土地如棄草芥相對比,說明秦國欲望得不到滿足,“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又采用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禍患,只能使禍患更加嚴重。第三節采用事實論證的方式,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果分析三國滅亡的原因,有力地論證了其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喪”。
以上經典古代議論文,均論證方法多樣而富有變化,學習語文課本中經典的古代議論文,認真總結、反省,提示學生在論證中應采用多樣的論證方式,加上合理安排、精心構思,能夠很好地增加論證的深度,使文章的論證嚴密而又有力。
三、論證結構邏輯嚴密,證之有力
《勸學》全文圍繞“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第二節指出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第三節分析學習的作用,其作用在于學習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發展得更好;第四節在說明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學習時就要積累、堅持、專心。在部編版教材下冊中的《諫太宗十思疏》采用的也是這種層層增進的結構方式,第一節先提出中心觀點:君主當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第二節論述為什么思,第三節寫思什么。兩篇文章條理都十分清晰,論述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論證有力,屬于層進式的結構方式。
《師說》和《六國論》兩篇文章的大致結構相同,都采用了分論點的方式,屬于并列式的結構。《師說》在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后,在第二節和第三節提出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批判了當時輕師的社會現象;第二個分論點:“圣人無常師。”引用圣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明了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一節寫明了本文的寫作緣由。《六國論》也是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不同于《師說》的是,《六國論》第一節還直接提出了本文的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二節和第三節分別圍繞兩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四節和第五節是總結全文,呼吁統治者以史為鑒,點明寫作目的,借古諷今。兩篇文章結構都很完整,與《勸說》不同的論證結構產生了不同的論證力量,引導學生稍加區別,就可以體會到他們的不同,能夠讓學生加強理解。
我們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可以發現,現在的議論文大致還是以上兩種結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細心體會,比較異同,不同可以增加感受,而且在寫作過程加以模仿、練習,可以增強學生議論文寫作結構邏輯的嚴密度,讓論證更有力度。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應當是我們學生寫作的“源泉”,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學習課本中經典的古代議論文,揣摩這些文章提出論點的方式,論證的方法,論證的結構,可以讓學生文章的觀點更加明確,增強論證邏輯的嚴密度,讓論證變得更為有力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