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春
【摘要】在現今機械取代手工制造的背景下,一些傳統民俗文物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隨著中國在國際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注重民俗文物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并頒布了相關政策,全面貫徹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诖?,本文從博物館角度出發,研究并提供有效保護、利用民俗文物的措施,充分發揮民俗博物館的作用。
【關鍵詞】民俗文物;博物館;保護;利用
民俗文物是某時期特定地域蘊含民俗特征的體現,承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征集民俗文物可以提高人類的民族融合感和文化自信。而博物館作為連接人類與文化的重要橋梁,如何借助其保護、利用民俗文物是現今社會值得關注的熱點[1]。
1 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利用存在的問題
1.1民俗文物博物館寥寥無幾
我國民俗文物雖多,但用于保護和利于民俗文物的博物館寥寥無幾。由于各省經濟層次和文化產業方面存在差異,使得政府及文化部門對民俗文物征集、研究的投入未達到博物館的需求數量。原先成立的博物館通常無法擴大展覽規模,更無多余空間建設民俗文物收藏場所,導致諸多民俗文物無法得到及時征集與保護,也是當前存在較大的問題之一。
1.2民俗文物流失嚴重
隨著科技時代的猛速發展,新產業、新文化已取代傳統的文化,使得我國在民俗文化保護、利用方面帶來不少挑戰。大部分民俗文化產物正瀕臨自然消亡或人為損壞,少部分民俗文物即便得到有效展覽,卻得不到高標準的保護和利益[2]。
1.3保護、利用民俗文化理念不足
對保護、利用民俗文化理念不足也是當前博物館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部分博物館不明民俗文物及背后的文化內涵、時代特征,未把保護民俗文物列入重點工作,耽誤利用民俗文物的最佳時機,造成不少優秀的民俗文物逐漸流失。
2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對策
2.1轉變傳統思維模式
正確的思維認知對引導民俗文物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在傳統文物保護模式中,諸多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通常只注重保護稀有且精細的民俗文物,導致漏記、錯過諸多“不起眼”的民俗文物,造成保護與消亡的現象。因此,在現行文物保護過程,博物館管理人員需加強統計民俗文物的系統,大量征集民俗文物,有效集中多種文物為保護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提高對“不起眼”的民俗文物的記錄和保護,以免發生持續消亡的情況。此外,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還需加強對少數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確保其能夠得到全面的保護和利用。
2.2優化文物整理方法
合理的文物整理方式對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有著重要作用,要想文物保護工作得到順利開展,就應優化文物整理的方法,具體內容如下:(1)全面調查當前少數民族的文化,加深博物館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2)深入研究少數民族的民俗民風、歷史人文、遷徙,同時進行規范整理,以免出現遺漏情況。(3)加強引導和教育群眾對民俗文物的認識,讓其能了解民俗文物積極參與托管或捐贈民俗文物等相關活動,繼而實現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全面性的保護[3]。
2.3創建民俗文物保護檔案
創建民俗文物保護檔案是實現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的重要途徑,在傳統文物保護模式中,由于對民俗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對于文物歷史故事、意義、來源及使用方法記載比較簡單,無法為游客提供豐富的認知。另外,紙質檔案記錄是文物包噢好的重要形態,在記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記錄偏差、損壞等情況,一定程度阻礙文物保護的順利開展。在現時代科技背景下,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應借助文物本體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在展現文物的同時并加以豐富其信息配備,從實物、圖文并茂、優美背景音樂的展示過程提高民俗文物的觀賞價值,加深群眾對文物的印象。最后,為防止文物保護檔案遭到損害,可以通過創建電子檔案做好相關安全措施,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2.4控制民俗文物保護細節
民俗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化、專業性的工作,在過程中,文物管理人員應注重保護細節的控制。首先嚴格控制環境條件,針對性地控制保護環境的溫度、濕度、燈光、空氣等,保證文物保護的規范。其次加強管理人員的保護意識,結合現有保護文物類型進行配套性征集,保證文物保護的廣泛性,最后需要注重保護文物的使用功能、歷史價值,確保參考人員對民俗文物內涵的認知度,實現歷史文化的傳承性。
3博物館民俗文物的利用對策
3.1研究民俗文物基本屬性
研究文物基本屬性是博物館利用民俗文物的基礎,對保護利用工作而言,博物館保護有著較高專業性,對征集回來的文物進行深入研究還能進一步發掘其它文物的保護。博物館掌握著文物資源的第一手素材,當研究資料達到一定質量時,可以從中獲得更有價值的研究信息,提高研究成果的價值。此外,在對文物屬性研究過程,可以提高征集人員、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社會對博物館行業的認可。
3.2加強開發民俗文物
在科技化背景時代,文化在國際競爭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博物館展覽承擔著傳播信息和知識的重要使命,參觀者可以通過其了解民俗文化,充分感受古人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同時,做好民俗文化教育工作,以此實現民俗文物的利用價值。此外還應加強開發民俗文物,諸多國際人士對我國歷史文化、民俗工藝有著濃厚興趣,博物館可通過文物展覽旁建造一下老作坊,可供參觀者購買紀念意義的成品。從現實效果觀察,有助于提高該區域的經濟產業發展,對傳播我國民俗文物更具有實際的意義[4]。
3.3突顯民俗文物教育功能
開展社會實踐是改進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依托博物館與當地中小學進行合作,可為其開設中小學專題展覽,在博物館專員講解下,加深小學生對民俗背景的認識,從利用較大來看,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公共作用,在教育過程還能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實現學生的民族灌輸教育,提高自身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博物館作為保護、傳承民俗文物的重要場所,相關部門需加強文物人員隊伍建設,提高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弘揚民俗精神和歷史,以期達到理想的效果,提高博物館在社會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瑞珍. 博物館如何保護和利用民俗文物[J]. ?2021(2014-2):228-228.
[2]聶景愛. 淺談基于民俗文化遺產保護下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J]. ?2021(2019-5):98-100.
[3]李貞. 淺談民俗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研究和保護[J]. ?2021(2019-4):129-129.
[4]王晶晶. 淺談文物保護與旅游經濟互動發展[J]. ?2021(2015-1):52-54.
[5]張柯. 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文物陳列與保管探討[J]. ?2021(2019-1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