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對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9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并與心理護理和常規護理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的遵醫率、護理滿意度、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心血管內科是醫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該科主要負責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相關疾病的治療。基于此,本文主要將心理護理應用于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中,分析其對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負性情緒;生存質量;影響分析
導言:心血管內科是醫院日常運作中的重要科室。主要負責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根據臨床實踐,心血管內科患者通常年齡較大,且有大量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他們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往往因負面情緒而降低,并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的治療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消極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本研究分析了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1數據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根據公平和自愿原則納入本組。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3∶ 年齡62~88歲,平均(71.46±8.64)歲;平均病程(4.05±1.05)年;入院時間0.5~6h,平均(2.95±1.34)h。對照組的男女比例為24∶ 年齡63~89歲,平均(73.54±7.64)歲;平均病程(4.01±1.11)年;入院時間0.5~5h,平均(2.98±1.28)h。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基線數據無差異(P>0.05)。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 年齡>60歲。(2)所有患者均診斷為心血管病患者。(3)一般信息完整。(4)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1) 嚴重精神障礙。(2)患有其他嚴重醫學疾病的患者。(3)患有意識障礙的患者。(4)患有嚴重腦部疾病的患者。(5)對本研究的治療不耐受的患者。(6)無法正常交流和溝通。(7)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半途而廢。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入院后積極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相關內科護理,確?;颊邔ψ陨砑膊∮凶銐虻牧私夂土私?,積極配合患者用藥指導,確?;颊唔樌瓿筛黜椫委煿ぷ?,并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基礎護理。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入院心理護理:患者入院時,應在各個方面給予熱情接待和評價,以發現和處理潛在問題。在護理患者時,應盡可能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患者今后的護理工作打下基礎;做好環境干預工作,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同時,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盡可能防止患者入院時各種因素引起的不良情緒。(2)日常心理護理: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士應進一步增強與患者的感情,這是各種護理的前提。因此,護士應積極與患者溝通,縮短與患者的距離,通過非肢體語言適當安慰患者。告知患者當前心血管疾病治療和護理的結果,確?;颊咴谧o理過程中能夠安全面對治療和護理。在這一過程中,應避免傳統心理護理“口手不動”的弊端。通過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來維持患者的日常情緒,可以保證患者在各項護理工作中有良好的依從性。(3)綜合心理支持:護士與患者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支持,并告知患者家屬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以減少患者不良情緒,增加患者治療信心。
1.4觀察指標
(1) 統計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后的治療依從性,分為三級:治療依從性(80分以上),基本治療依從性(60~79分)和不依從性(60分以下)(2)兩組護理滿意度分為三個層次:滿意度(90分以上),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大于50分表明患者存在焦慮,且評分越高,焦慮越嚴重;如果SDS評分超過53分,患者有抑郁癥,且評分越高,抑郁癥越嚴重。(4)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1.5 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均以SPSS26.0做統計學驗證。計數資料通過χ2值檢驗后,采用[n(%)]來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后采用表示,且所有數據差異有顯著性均以P<0.05表示。
2 結果
2.1 依從性和滿意度
觀察組依從率、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負性情緒和生存質量
觀察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大多數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容易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根據心血管醫學的臨床實踐,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疾病的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最終患者的生活質量持續下降。根據老年患者的實際情況,在治療過程中往往給予有效的護理配合,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但常規護理方法以簡單的護理配合為基礎,難以有效促進患者負面情緒的改善。因此,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一是為患者入院后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盡量使患者感到舒適,避免因環境影響而引起情緒波動;此外,還應與患者溝通,與患者家屬合作給予患者關懷和鼓勵,與患者交流感興趣的話題,促進患者負面情緒的緩解;此外,通過對成功治愈案例的描述,患者應該意識到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愈的,從而建立治愈信心,從而促進患者依從性的提高。
本研究分析了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SAS、SDS評分均明顯優于干預前,實驗組SAS、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依從性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依從性評分均明顯優于干預前,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89.62±5.33)和依從性評分(91.25±4.06)均優于對照組(78.58±6.12),(80.26±5.74),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可以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提高護理滿意度,改變患者的消極情緒,提高生活質量。是一種值得推廣應用的有效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應用心理護理和優質護理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改善作用[J]. 唐梅梅. ?心理月刊. 2020(18)
[2]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心理壓力、不安焦慮與抑郁等情緒分析[J]. 趙紅靜. ?智慧健康. 2020(15)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態及干預效果[J]. 田淬,李海燕,穆洋,韋妍妍,楊麗娜,唐蓮. ?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20(04)
[4]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分析[J]. 苗宗娥.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12)
[5]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 王文紅.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 2020(03)
[6]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負性情緒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 張秀芬,孫慧,何麗萍,楊傲冰.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