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課程整合的新理念,淡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聯系與綜合,以促進學生全面、富有個性地發展。《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活動課是學校向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兩大渠道,兩個學科的有機整合,能有效地達到教學互補,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從而有效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少先隊活動;整合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活動課是學校向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兩大渠道,雖然都屬于各自獨立的個體,但兩者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又存在較多的重復與交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側重于“知”與“情”,然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教材中有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單單在課堂教學中就能達成目標的,而少先隊活動強調的是“行動”,即體驗活動,是將“知”與“情”升華為“行”,是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具體化、實踐化。因此,筆者嘗試將兩個學科進行整合,力求達到教學互補,提高實效。
二、 《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的聯系與區別
(一)《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的聯系
《道德與法治》是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法律常識,以立德樹人為主旨。少先隊活動課程是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少先隊活動的通知》文件安排開設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少先隊活動課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的活動課,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二年級每周安排一課時”。少先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少先隊的根本任務。
《道德與法治》側重于體現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三條主線。少先隊活動則側重于組織教育、道德養成、政治啟蒙、成長取向。不難看出,少先隊活動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少先隊活動側重于兒童的思想以及組織意識的形成。這是少先隊本質屬性和根本任務所決定的。但是,《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程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這是這兩門課程最突出的共同點。
(二)《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的區別
1. 兩者的組織形式不一樣
《道德與法治》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師處于主導者的地位,行使“指揮官”的角色,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少先隊活動則是注重少先隊組織形式,一般以中隊、小隊為單位開展活動。而教師在少先隊活動中的角色是輔導員,少先隊輔導員是少先隊員的親密朋友和指導者,處于“朋友”的地位,在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幫助、指導。強調少年兒童的主體性。
2. 兩者的評價方式不一樣
品德與生活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采取與學科課程類似的評價方式,即主要采取期末筆試、師生評議等方法,在學生學籍檔案以及素質報告冊上呈現的是等級。
少先隊活動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則是以“爭章活動”來體現,由學生本人、同伴、老師、家長等參與,對整個學習活動過程進行評價,評價更開放和多元化。
基于《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活動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區別,各有各的優勢,因此對兩門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力求強化思政教育,又有利于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整合的策略探究
(一)整合教師資源,使其相輔相成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中應當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讓《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活動課由班主任擔任,這三者合一,相輔相成,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整合。班主任原本就是開展班級工作,全面教育、管理學生,再充分發揮少先隊“寓教育于活動”中的優勢,從班主任工作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提取更多更為鮮活的實例用于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做到將課本內容的教學、少先隊活動與學生生活的真實表現結合起來,做好課堂的教學,課后的督促和引導,滲透到班級日常具體工作中去,發揮其在班級工作中的正確導向作用。這樣,進行教師資源的整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培養擁有健全人格、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二)整合教育資源,使其相互融合
《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活動課存在較多的重復與交叉,把相關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提煉課程整合主題,可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避免活動的重復,在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的同時,提高教育實效。
例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道德與法治》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都可與少先隊活動整合,可以整合為“道德文化”“家教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四個方面。例如:一年級《快樂過新年》,二年級《團團圓圓過中秋》,三年級《傳統節日中的“家”》,四年級《我們當地的風俗》,五年級《中華民族一家親》,這幾個主題的學習就可以整合為“民俗文化”,很好地與少先隊活動對接。對教學資源的整合,避免了活動的重復開展,并且從課內理論知識的學習,到課外實踐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增長見識,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建立多元的文化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整合教學形式,使其更具實效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知”而忽略于“行”,不言而喻,純理論的教育不利于學生后期的發展,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如果積極地與少先隊活動整合,通過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有趣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感知、實踐,力求做到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體驗中提高認知,得到真實深刻的情感體驗與感悟,從而落實到行動中,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更加豐盈,突出實效。
例如,在教學《我們當地的風俗》這課時,由于有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沒有做好調查活動的話,課堂上的學習將會受阻。于是,課前讓學生針對他們各自感興趣的風俗自由組建幾個小隊進行調查,可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查閱或采訪長輩的方式進行,再在小隊長的組織下整理匯總表格、圖片資料或視頻資料。課堂學習中,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活動園”“交流園”等欄目的內容,通過小小辯論賽、“翻翻樂”游戲、現場模擬表演、故事會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再結合少先隊活動課,開展風俗詩詞誦讀會,讓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深入學生心中。課后繼續做好少先隊實踐拓展延伸活動,比如結合重陽節,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尊老愛老的美好品德。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中的《還是排隊好》這一課,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認識到公共場所排隊、守秩序的好處,結合情境表演、游戲等形式體驗感悟生活中規則秩序對生活的影響,從而自覺養成排隊、文明排隊、愛心排隊的行為習慣,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
可見,《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獲得了體驗,從而落實了行為,這種課堂呈現的教育效果是有效,且是長效的。
(四)整合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新課程背景下的“以學生為本”的發展評價觀要求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正確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的思政課程,將培養具有愛心、責任心和法治觀念,具有良好品德,文明行為習慣的兒童作為課程目標,因此《道德與法治》不能也無法只憑借一場考試給學生打分定性。評價不能僅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必須伴隨于教學全過程,既要有總結性評價,更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因此,與少先隊的爭章活動進行融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多種方式,甚至是讓社區人員來評,這樣,充分重視過程性評價和多主體評價,用評價來促進孩子更好地學習,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統一與個性化發展。
每個學期少先隊“紅領巾獎章”爭章活動可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相結合,根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制定相應的獎章的獲章標準,例如,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這單元就結合“文明章”爭章活動來展開教學,引導教育學生愛護公共財物,不亂扔垃圾,保持公共衛生,遵守公共規則,懂禮讓,伴隨著課上的學習活動和課后的延伸活動,完成爭章記錄表,周一至周五老師評價,同學們自評、互評,周末請家長評價。一個月后,教師根據爭章記錄進行總評,確定獲章人選,再進行頒章。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與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目標的達成在一節課中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有意識地與爭章活動結合,注重學生的課后延伸與拓展,發揮同伴、家長的作用,讓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
因此,把少先隊的爭章活動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既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立足課堂走向社會,教育教學過程中將道德規范化作為指導學生自己行為的準則,促進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使教育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 結語
總之,通過教師資源、教育資源、教學形式、評價方式這四方面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與少先隊活動課進行有機整合,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的有效鏈接,課本知識與學生實踐體驗有效結合,既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又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活動,將各種規范內化為一種主動的認知和踐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實踐、感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最終實現“知、情、行”的統一,既能使少先隊的活動落到實處,又能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更凸顯,兩個學科的整合,有效地達到教學互補,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為學生創建更多豐富的學習視角,有益于促使小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高麗娟.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育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9).
[2]李艷.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如何與班主任工作相融合[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127.
作者簡介:
尤春蘭,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內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