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課程標準提出以來,如何通過教學實踐強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教師需解決的育人難題之一。其中,高中語文學科新課標前言指出,教師需加大教改力度,踐行立德樹人任務,貫徹我黨教育方針,推進公平教育,實現素質教育,培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及建設者,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重要性可見一斑。文章通過探析新課標視域下的語文高考作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高中語文新課標修訂后進一步明確教育定位,面向大眾提供基礎教育服務,致力于提高國民素質,將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視為教改任務,為學生適應職業發展、高等教育、社會生活做好準備,夯實學生終身發展基石。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教育目標是著力增強學生核心素養,學生綜合素養有所提升,確保學生具備學習能力、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理想信念、溝通合作能力、自主發展等能力。基于此,為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立足高考背景,探析新課標視域下的作文教學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 新課標視域下語文高考作文教學必要性
(一)凝練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標指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建立課程教學與核心素養緊密關聯,挖掘學科滲透教育方針潛能,實現立德樹人,體現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獨有價值,凝練語文核心素養,明確學生學習實踐需具備關鍵能力、必備品格、情感態度、技能知識。其中,寫作能力作為學生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同時是學生語言建構及運用能力、審美鑒賞及創造能力、思維發展及提升等能力共同作用下的產物,為此語文教師立足高考背景進行作文教學,一方面可體現“以考促教”作用,另一方面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全面得到發展。
(二)精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進一步篩選教學內容,強調學科大概念主導地位,確保課程內容結構得以優化,突出情境、主題引領作用,為核心素養落實提供有利條件,根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及語文學科特征選擇使用貼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生態環境的作文教學內容,將作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踐能力、創造力、社會責任感等素養聯系到一起,繼而實現高中語文課程教改目標,助力作文教學內容持續升級,為學、考、教有機銜接,增強育人合力給予支持。
(三)加強語文作文教學指導
本著為教學服務、為教材編寫服務、為考試評價提供服務的原則,新課程標準具有可操作性,能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強指導。新課標邏輯清晰,內容通俗易懂,每個模塊均由學業要求、教學提示、內容要求構成,針對語文學科增設教學及評價案例,細化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達到高中語文“以評促教”目的,能指導教師提高語文育人質量。其中,作文教學作為語文育人重要一環,亦需貫徹新課程標準,發揮該標準作文教學指導優勢,繼而助推高中語文育人活動穩健發展,凸顯新課標下語文高考作文教學必要性。
二、 新課標視域下語文高考作文教學原則
(一)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主旋律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多樣性課程,需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一,語文課程需引導學生在客觀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依托積累經驗,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及文字特點,使學生能加深對本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及理解,增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基于此,在語文高考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關注學生人文素養、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文化底蘊等方面進步程度,為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二)以發揮語文育人功能為基礎
新課標指出祖國語言是學生精神家園,要在作文教學中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文化、革命文化,還需助力文化創新,體現我國語言文字不可替代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以作文教學為依托弘揚民族精神,堅持立德樹人,融入價值觀教育,使學生能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人民及中華文明,從作文教學中汲取昂揚向上的生活能量,能自覺做到“兩個維護”,通過作文教學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并規劃未來,發揮高考作文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功能。
(三)近年全國卷作文題分析
通過對近年高考作文題進行分析可知,出題規律更傾向于時事政治(2017年課標全國III恢復高考40周年我看高考)、國家戰略(2017年課標全國Ⅱ兩三個關鍵詞讀懂中國、2018年課標全國Ⅲ三個口號看中國發展、2018年課標全國Ⅰ時光瓶與中國夢)、核心素養
(2017年全國課標Ⅱ兩三個名句化育后世、2019年全國課標Ⅲ畢業前最后一節課、2019年課標全國Ⅰ圍繞“熱愛勞動”的主題寫演講稿),其命題意圖在于檢驗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反觀學生思想觀念,為此教師需在剖析近年全國卷作文題基礎上引領學生增強語文核心素養,展開專題式寫作訓練活動,用以應對語文高考作文教學挑戰。
三、 新課標視域下語文高考作文教學策略
(一)基于“讀寫結合”開展語文高考作文教學活動
“讀寫結合”是具有靈活多變、科學滲透、夯實基礎、拔高能力特點的經典作文教學策略,可保障作文教學知識輸出與能力培養兼顧。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和祖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教學時,可在學生讀完全文基礎上引領學生探討文章中心思想,抒發個人想法并寫下讀后感,還可引領學生縮寫、擴寫或圍繞較為感興趣的片段進行續寫(創寫),使學生能帶著作者與“中國夢”的情感完成隨堂寫作練習指導任務,在提升寫作能力同時還可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等核心素養。當前“中國夢”在語文高考作文領域屬于熱門話題,每個高中生都應該有“中國夢”,明晰“中國夢”與自身學習成長緊密關聯,為此教師可將《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國夢》文章中的一段視為作文材料,展開材料作文寫作教學指導,引領學生剖析文章主旨,立足新時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選定寫作角度,確保作文精神思想與社會主旋律一致,用愛國真摯情感寫作文,繼而使學生能掌握材料作文寫作方法,基于“讀寫結合”提高語文高考作文教學質量。
再如,教師在進行《歸園田居》《短歌行》《迢迢牽牛星》等古詩文教學時可指引學生在翻譯古詩文同時將教材內容視為寫作教材,根據詩文主旨寫出散文,用現代人的筆觸抒發古人情懷,以相同中心思想為導向磨礪學生寫作能力,落實“讀寫結合”高考作文教學目標。
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進行素材積累。如教《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根據“燭之武滿腹經綸卻不受重用,但他并不妄自菲薄”去引導學生思考“逆境與磨礪”的主題;也可以根據“燭之武在國家的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去引導學生思考“責任與擔當”的主題;還可以從鄭伯的角度思考對人才的信任與任用的主題……總之,對教材中的素材進行多角度思考,充分利用教材去引導思考和素材積累,可以讓寫作教學事半功倍,達成高考作文教學目標。
(二)基于“以人為本”開展語文高考作文教學活動
作文質量與學生人文素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創造力、語文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關系緊密,為此新課標及語文高考改革均側重增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使學生能根據個人能力發展規律及學習需求提高作文質量,教師需貫徹“以人為本”理念,指引學生從主觀角度出發提升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可運用“微課教學法”,發揮“互聯網+高考作文”教學優勢,將寫作傾吐、閱讀吸收、主題訓練、好詞推送、短篇仿寫、技法磨礪、寫作指導等視為模塊,用以整合線上作文教學內容,達到在課程標準加持下充實語文教學內容目的,旨在滿足學生個性化作文學習實踐需求。與傳統作文教學指導材料相比,微課具有內容多變、圖文聲兼具、重點突出、短小精悍、強調自學等特點,學生能自主展開作文學習活動,通過下載或在線瀏覽微課高效學習,使學生寫作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再如,教師可運用“電影教學法”,為培育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及語文思維能力,使寫作內容更具邏輯性、可讀性、文學性,能在描述客觀事物中滲透個人真情實感,同時在緊張的學習氣氛中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教師可以周為單位鼓勵學生選看一部自己較為喜歡且值得推薦的電影,如《小偷家族》《養家之人》等,在此基礎上寫下觀后感,以自媒體電影推薦為參照,詳細敘述電影情節并摻入個人體悟,使學生思維更加敏銳,能在海量信息中捕捉關鍵內容,旨在拔高學生寫作能力,通過教法創新在輕松愉悅、以人為本、趣味橫生的環境下提高高考作文教學質量。基于“以考促教”開展語文高考作文教學活動。
高考作文真題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必備素材,為此教師可發揮“以考促教”作用,使學生能了解高考作文考試特點,明確高考作文考試要求,適應考試環境,調整考試心態,消除作文考試緊張感、陌生感,在作文真題磨礪下強化寫作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選擇近年高考滿分作文引領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根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選擇3-4篇作文,在閱讀過程中對比分析、總結歸納,從中學習寫作技巧,提煉寫作經驗,摘錄具有借鑒意義的詞語及短句,達到通過群文閱讀提升個人文學賞析能力、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目的。再如,教師可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選擇近年高考作文真題引領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選擇2020年北京高考語文作文全國I卷中的材料作文題目,引領學生先閱讀“春秋時期齊國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相關內容,而后提出問題,圍繞上述材料進行討論,結合個人對鮑叔、管仲、齊桓公三人的感觸寫一篇發言稿,而后給學生30-40分鐘時間寫作文。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互相針對作文進行評價,擺脫以教師為主點評作文舊態,達到基于新課標改革教評方法目的,旨在營建“三人行,有我師”學習氛圍,使學生能看到個人寫作缺陷,并在相互幫助下提升寫作能力,同時還可培育學生合作精神、責任感,繼而貫徹立德樹人,有效提高高考作文教學質量。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視域下開展語文高考作文教學活動具有凝練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精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加強語文作文教學指導必要性。基于此,教師需基于“讀寫結合”“以人為本”“以考促教”創新作文教學方法,有效培育學生文學素養、創造力、思維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等素養,助力學生提高寫作能力,落實新課標下的高考作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曉錚.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教學策略[J].讀與寫,2020,17(11):110.
[2]韓立福.語文高考成績低下的原因剖析和理性建議[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0(3):119-121.
[3]鄭旭華.新高考與作文教學中的學生思辨性思維[J].文教資料,2019(23):70-71.
[4]鄒建平,盧江奇.新課標全國卷高考作文試題歷時分析(2007—2019)[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6):99-104.
[5]李維民.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發展趨勢和教學啟示分析究[J].語文教學之友,2019,38(5):40-42.
作者簡介:李文麗,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