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涵宇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前行,三胎政策自實行以來,中國傳統家庭結構已發生巨變,當80、90后化為父母,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逐漸加強。學前教育行業當下現存在著高質量幼師與幼兒需獲知識的嚴重供需不平衡問題,且開辦、入園等流程,政府對其行業監管力度有待加強。而行業內部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更是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的核心,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展開詳細敘述。
關鍵詞:師幼互動;學前教育;教育質量
引言:
“互動式”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是一種雙方流動的良好教育模式,而學前教育中的互動式教學,微觀看來,教師和幼兒作為互動體系的兩方,不僅要訓練好教師方素養,提升教師的責任感,更要以“幼兒”為主體,挖掘他們的興趣,進而引導;另宏觀看來,師幼互動離不開教學評價體系的構成。為提升師幼互動質量,實現高質量學前教育,本研究將從互動體系的微觀雙方和宏觀模式一方,針對當下學前教育出現的實際問題,從行業內部的三個方面作出相關建議。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責任感
傳統教育觀念,是以尊師為本位。但受傳統觀念影響的局限,教師的傳授思維會更聚焦自己所認為的想法,而忽略了幼兒對教學活動所給予的反饋。且因學前教育行業人才缺口巨大,屢屢有無責任、無水平、無要求的幼兒教師無證上崗后,對幼兒教學不當,進而產生了一系列不良的社會影響。外部:監管行業要建立有序的職業上崗培訓機制,而內部,對于已經上崗的教師來說,繼續教育、轉變教育觀念和培養教師責任感是從教師一方出發,促進師幼互動、提高教學質量的不二法則。具體建議如下:
(一)注重幼兒感受
很多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將自身的教育意愿強加給兒童,不注重幼兒的感受,要明確的是,當幼兒處于人生的關鍵發展時期時,生活和學習等各項能力都是非常薄弱的,通過師幼互動,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幼兒園大多數會以游戲作為互動形式,同時教師還要學會不忽視容易被忽略的兒童,注重他們的感受,給予他們與其他幼兒同樣的關心程度。
(二)注重情感交流
幼兒教師還要學會如何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當教師只把教育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時,不懂得和不理解幼兒相關調皮的行為時,往往會造成用錯誤的方式使幼兒受到傷害,從而引發不必要的家校矛盾。只有教師明白了情感與心靈交流是理解孩童調皮行為的一項有效方式,才可避免這些矛盾產生。
(三)語言交流的有效性
教師與幼兒常常是一對多的教授關系,所以要做到和每一位兒童都能夠有效溝通,這是非常難實踐的。為了能在課堂上、幼兒園里做到語言交流的有效性,合理設問,并生動的向幼兒提出問題是促進語言有效流通的必要手段。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增加師幼互動的主要方法。[1]
二、創新教育方式,幼兒興趣是主導
學前教育作為每個孩童接受系統、正規的校園教育第一站,對啟迪知識、培養智力、塑造健全的心智有著舉足輕重的必要性。學前教育,作為教育學的分支,相比其他教育形態,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的興趣導向。傳統教育方式是以灌輸思想的方法來聯通幼兒,并沒有想到幼兒有沒有興趣接受所教育的知識,而且幼兒處在好奇心旺盛的階段,一味的灌輸道理知識只會澆滅他們對萬事萬物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以啟發閱讀興趣為例: 3-6歲的幼兒偏愛童話故事書、手工工具書等。并且如果能通過工具書使幼兒開始動手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手工玩具,對正處于動作和思維全面發展階段的學前兒童來說,不僅可以親身體驗到動手的樂趣還可以鍛煉大腦,增強對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發興趣的主要方式是營造良好的興趣環境,同時老師要注意指導幼兒的方式得多樣化,而不是拘泥一格。不要盲目的選擇自認為對幼兒來說是很好的環境,這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要針對幼兒的興趣下手,多去嘗試不同的環境,同時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這樣才會幫助幼兒提升興趣動機。
一片樹葉不可能和另一片相同,每個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也會都不一樣,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等教育方式,而身心發展又決定了他們的興趣源泉,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幼兒自身的方式方法,既可以提高和促進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也會對幼兒今后的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構建教育策略,多元化評價體系
評價的目的是進行評價前首要明確的問題。師幼互動的評價目的不僅是對師幼互動質量的一個掌握,更重要的是探索此種關系對幼兒語言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長遠影響;作為互動的雙方,教師和幼兒是師幼關系形成的重要參與者,都可以作為師幼關系的評價主體。此外,能夠觀察到兩者關系的其他人員,如研究人員、目標幼兒的同伴、幼兒的父母,目標教師的同事等也可以作為評價者。[2]好的教育策略,就是要規范并多元化教育的評價體系。
以教師為評價主體時可以訪談、量表、問卷調查、自我報告等方式來開展;而以兒童為評價主體因受對象的文化以及能力程度限制,可以采用特殊的測試法、繪畫投射法來進行評價;以觀察者為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與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的方式類型相關度極高,只是測試主體稍有不同,但更加體現了整個宏觀的幼兒與師生教學環境的狀態。
總結:
總而言之,師幼互動不能單純從傳統模式以老師為主的觀念入手,老師要學會在意愿、情感和語言上引導幼兒,并具有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其次以幼兒興趣為主導的教育方式應該多多提倡,激發興趣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在微觀上對老師和幼兒這互動模式的兩個主體進行剖析后,最后,宏觀方面的教育評價策略也應該規范化、多元化實施,不僅從老師與幼兒兩個互動主體構建評價體系,更要從觀察者方面掌控宏觀評價環境。提升師幼互動質量對實現高質量學前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互動教學模式熟練化運用到學前教育體系當中,是所有學前教育者們應當關注和行動的焦點及實踐。
參考文獻:
[1]梁玉娟.幼兒園小班教學中師幼互動的難題及解決策略[J].第二課堂(D),2021(08):85-86.
[2]劉潤. 簡述國外師幼關系的評價方法與特點[J]. 早期教育(教師版) ,2021(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