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英
摘要:“國學”指的是我國一門以儒學作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其中包括了中國的一切歷史文化和傳統思想文化,其目的是能夠在新時期繼承和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小學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國學教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小學時期就充分培養學生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健全的人格,對于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在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有效融入國學教育,為我國的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經典;素質教育
引言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從創新的角度進行積極優化設計,將國學經典的內容和語文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融合一起可以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創新教學的方式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綜合學習素養,實現既定教學目標,教師在發揮國學經典的作用層面多角度思考,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教學現狀
(一)教學的方式比較單一化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手段方式,是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方式,已經和當前學生學習的需要不相符,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創新教學手段,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個性化特征沒有充分了解,采用的教學方式沒有滿足學生學習的能力素質,這就必然會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
(二)國學教育教師資源缺乏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將國學經典和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師自身要有比較強的國學素質能力,專業化的國學教育師資成為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而從實際教學的現狀能發現,國學教師師資匱乏的問題比較鮮明,教師在國學知識教學方面沒有進行優化,從而會影響最終的語文課程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缺乏專業化的國學教育工作者為支撐,在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利于國學經典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高效融入。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深入解讀國學
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歷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為當代人回溯歷史背景、了解古人生活狀態提供了依據。國學知識無處不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國學知識較多,特別是一些古詩詞,其國學知識內涵深刻。在學習古典文化的同時,學生不但可以深切領悟到古人的精神思想,更會自覺加入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隊伍當中。國學經典猶如時空隧道,帶領學生一覽古代綺麗河山,感嘆古人絕妙構思之絕妙精巧,久而久之,學生會對古典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終身學習意識的養成奠定了良好基礎。古典詩詞通常講求言簡意賅,用最少的詞匯進行表達,其中包含大量的生僻字與典故,內容晦澀難懂,讀起來十分拗口,因此在學習初期,學生很容易因無法理解而產生厭學情緒。對此,教師需要從語文教材的立意出發,結合每篇文章主題,搭配內容相近的古詩詞,并緊抓古文意境美的特點,創建與渲染教學情境。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實現對圖片、音頻、視頻等的靈活運用,將抽象復雜的詩句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動態圖片,在幫助學生消化理解的同時,也能夠增添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成語教學中國學經典融合體現
小學語文課程知識教學的內容涉及面比較廣泛,教師在對語文成語知識的教學當中,要充分注重將國學經典的內容與之緊密融合起來。語文課程教學當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相應成語知識中,通過言簡意賅的成語內容講述,呈現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的知識,將國學經典的內容與之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語是中國語言的特定形式,本身就是國學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成語內容的時候,通過為學生講述成語故事當中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成語故事背后的典故,這對提升學生經典文化的學習有著促進作用。如:成語故事的講述當中,為學生講述“濫竽充數”的成語內容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將國學經典的內容與之相融合,將成語背后的故事能夠講授給學生聽,讓學生從故事當中來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內容,并引出《韓非子·內儲說上》的國學經典內容,讓學生能對國學經典當中的內容以及出處有更多的認識了解,這對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著積極作用。學生在聽完故事后,能從故事當中受到啟發,做事情要實事求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水平,才能更好的應對挑戰。
(三)與音樂結合開展國學教育
在我國的國學經典當中,有很多的書籍和內容都是和音樂相關的,很多的文學經典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以音樂的形式進行傳唱并且流傳至今的,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有效地結合音樂來開展國學教育,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輕快,有效活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氣氛。首先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在開始教學之前先準備好一些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來配合對國學經典進行誦讀。比如說用古箏、琵琶等樂器所演奏的音樂,這些樂器彈奏的音樂具有音色優美、古色古香的特點,在誦讀國學經典的時候作為背景音樂最為合適不過。將這些音樂配合一些契合樂曲氛圍的作品進行使用能夠起到非常良好的襯托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典音樂和國學經典交相輝映,從而把文章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更好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在音樂和詩詞文學的雙重熏陶下感受國學教育的魅力,從而對國學的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我國古典文化作品的感召力。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教師可以用《但愿人長久》這首歌曲來作為誦讀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經典詩詞的背景樂,用《幾多愁》這首歌曲可以配李煜的《虞美人》,在學習這些古典詩詞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加入這些古典音樂來進行良好的配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是一個系統而漫長的過程,對此,教師還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嘗試與摸索。但值得肯定的是,二者的融合是素質教育的創新舉措,更是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學教育的前景將更加開闊,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方慧慧.國學經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7):87.
[2]羅方圓.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的滲透思路[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