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曼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吸收理解,還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體驗式教學不僅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現狀,而且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現實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教學方式形式主義、理論與實踐相脫離、教師能力欠缺、評價方式與體驗式教學的嚴重脫節等問題。我們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有必要積極樹立體驗式教育理念,促進體驗式教育融入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豐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關鍵詞:中學思想品德;體驗式教育;實踐研究
一、體驗式教育的特征表現
(一)主體性
主體性,即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教師進行資料的查詢和課程的相關設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帶著主觀情感親自體驗,進而形成對教學內容特有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反應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避免與學生之間產生教學隔閡,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鼓勵并培養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真正上好一堂課,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更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學習過程也是互動的過程,雙方共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善于從情感、價值觀方面出發,隨時根據學生實際更新教學方式和方法,不斷滿足學生汲取知識的渴望和學習能力的拓展,在整個教學互動中,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主體,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扮演學習的組織者和探究者的角色,這不僅是教師施展教學能力的過程,同樣也是學生展現自己學習成果的過程。體驗式教學改變了過去枯燥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建立了以實踐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設計精彩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在有效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進行積極情感活動的交流。
(二)互動性
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同時關注學生和教師的課堂體驗、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認知變化,學生也要注意教師對學生學習態度、意識、行為的評價。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教學活動以及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了解學生成長的經驗,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盡可能地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思考或實踐體驗,同時教師在發現學生的問題后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加以引導和指正,幫助學生對相關教學任務進行體驗、反思和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學生也要理解教師教學的不易,認真聽講,善于思考,積極探討與總結,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學生的一個眼神傳遞、動作表現都深深印在教師的腦海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思路的擴展和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學生同樣有義務幫助教師把課堂秩序維持好,學好知識并且能夠運用到實際中。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雙向互動的主體,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感悟,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情感變化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學生也要在教學活動中端正自己的態度,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行為,認真聽取教師的建議,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在學習體驗中收獲不一樣的財富,在教學互動中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互動和交流。
(三)生成性
整個教學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整個班集體由不同特征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學習目標,教師不應該把學生的教學目標格式化或者強制性要求學生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不能盲目地約束和規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內容,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學生的學習成果就是教師能力的真實寫照,真正優秀的教師,是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學習難點和學習習慣。”相比之下,那種教科書式的理想化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學生新型學習模式的發展,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問題,善于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情感態度變化,學生獲得的知識會隨著學生情感、態度、意識等的變化而發展變化,學生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生成的過程,這是體驗式教學生成性特征的突出表現。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成性動物,我們都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產生情感和感悟,在問題的思考探究中不斷發現教師預想之外的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就可能是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的需要學習、改進的地方。通過完善這些不足,使學生鞏固復習舊知識,學習新內容,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和完整。
二、體驗式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形式主義,理論與實踐相脫離
一位優秀中學教師,應該具備優秀的教學技能,擅長運用各種教學模式,但在現實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方式的運用總會出現一些問題。為響應新課改的號召,體驗式教育模式逐漸引入課堂,看似已經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但是現實中仍然存在流于形式,卻忽視學生情感交流和理性思考的現象。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課堂上,三五成群結隊課上討論已經代替教師一味灌輸的現象,但仍然避免不了學生課上出現只說不做,只說不思的現象,學生更傾向于把課堂學習看作展現自我的一個平臺,似乎課堂實踐與理論知識無關,把實踐體驗看作單方面的學習任務,嚴重脫離教學要求和教學標準。還有一些教師傾向于學生課堂分享,把過多的實踐放在了情感體驗方面,教學方式過于單一,走的是形式主義,很難在學生投入分享的同時把學生拉回課堂理論知識學習中。在最后的實踐體驗總結中,受時間、能力、思維等原因的制約,教師也很難將所有學生的個體認知達成一致意見,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教師體驗式教學能力欠缺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多采用情境教學模式,但是情境的設計不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第一,情境體驗方式單一。教師往往選擇圖片、影像以及音樂等作為教學的設計,對于這方面的素材遍布全網,缺乏新穎性,從網絡上整理來的素材,還需要教師課下花費大把時間進行重組和設計,往往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且容易導致教師主觀上放松對教學的要求。新穎的體驗方式要求教師具備相關設計能力以及花費一定精力,但會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更多的機會了解學生,營造積極向上、渴望求知的濃厚學習氛圍。第二,情境材料過多。容易導致材料堆積和浪費,教學內容與邏輯結構密切相關,在現實實踐中,有些教師往往會忽視內在的聯系,忽視教學材料的合理篩選和運用,使材料形成堆積,找不到與課堂內容直接的聯系,被眼花繚亂的材料堆積擾亂了思路,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厭惡,因此體驗的材料不是多多益善,而是精益求精。第三,情境體驗脫離學生現有的實際和認知水平。中學教材難度呈現逐漸加深的傾向,特別是八年級關于法律的教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而初中生接觸社會少,思想認知和相關知識面還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加以重視,會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評價方式與體驗式教學的脫節
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正確的教學評價方式,積極的情感評價使人精神振奮,而消極的情感評價使人產生挫敗感。在現實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教學評價與該教學模式相脫節的現象。經實踐研究發現,體驗式教學評價體系還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關于學生個性發展和心理變化的評價體系還缺乏科學的標準,體現了傳統的評價模式更注重知識層面的建設,而往往忽視情感方面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模式過于單一,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是以考試分數高低判斷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評價僅僅局限于課堂評價,而對于課下的評價還不足。評價主體過于單一,即使學生主要集中學習的時間是在課堂上,但是我們不能僅僅追求教師的評價,有時會受教師個人發展水平、認識審視能力的制約,使評價難以做到客觀公正。評價歸根到底主要受現行體制的制約和影響,在傳統的中考體制背景下,考核評價方式主要以考察學生知識能力為主,而態度情感價值觀方面卻成為常常被忽視的點,傳統教學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仍普遍存在,與體驗式教學存在較大的脫節。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除了注重對學生作總體評價外,還可以具體到每一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采取寫激勵評語、記錄學生學習成果、加強溝通交流等方式,做到正確評價。
三、加強體驗式教育推動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對策
(一)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確立體驗式教育理念和實踐
新課程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現狀以及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及時轉換角色,轉變傳統教育理念。由傳統教學模式轉換為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發展的創新發展模式,認真研讀體驗式教學模式,樹立體驗式教育理念,適時將體驗式教育投入實踐,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正學生學習方法和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能力的平臺。但也要適時結合理論知識,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具備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熟悉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課程方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中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新模式,善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以外的新知識,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提倡體驗式教育模式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藝術增添色彩,促進體驗式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在相互借鑒中,積極投入教學實踐。
(二)創新體驗式教育形式,豐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教師不僅要樹立正確的體驗式教育理念,而且要善于將認知轉化為行為,善于發掘體驗式教育的新模式。教師在傳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時,可以采取直觀感悟的方式,借助多媒體利用聲音、文字、圖片以及實物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吸引學生主動進行心理體驗,參與教學活動;游戲體驗的方式,游戲是大多數學生興趣的共鳴點,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得到放松,通過游戲,學生自己得出學習的相關結論,學生自我學習往往比教師生硬的知識傳授有效;情景模擬的方式,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實踐體驗的方式,通過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認識事物,深化教學內容,內化思想道德素質,如今,實踐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責任感的最有效教學模式。通過不斷創新體驗式教育的形式,把課堂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可感可知的事實,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三)建立健全體驗式教學評價機制,調動師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實現教學培養目標、達到培養人才標準,有效實施體驗式教育需要一套科學的反饋機制和評價機制。我們要在制度上、機制上保證教師去實施體驗式教育活動,順應時代的變化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實施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同時要求在嚴格的管理中不失團結、和諧。評價機制是教師有效開展體驗式教學的重要影響因素,根據體驗式教育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的情況,進行及時科學的反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的機制,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生成,倡導多元評價機制,提高體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建立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相統一的課程評價結構體系機制,重視自評和互評相統一,我們對于教師的評價和教學效果的反饋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分數,我們要把視角放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戚太權.情感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主要應用[J].亞太教育.2015,(06) :12-15.
[2] 李智成.淺析初中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J].中國教師.2014,(S2):30-38.
[3] 張俊列.引導性傳統與中國課程改革[J].教育學報.2014,(01): 40-45.
[4] 陳敬文.試論基于道德體驗《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J].教育評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