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立足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化抽象為直觀,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在多樣的活動體驗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自主地投身數學探究活動,獲取數學學習樂趣,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深度整合;應用策略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豐富,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選擇。數學教學包括課前預習、課中講解和課后復習這三個環節,且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著各自的教學目標。要想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信息技術手段,借此在發揮信息技術手段作用的過程中,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一、課前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習活動的實施旨在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建立對新知內容的感性認知,做好上課準備。我們要學生真正地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優化預習方式,精心地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預習任務,點燃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微課的出現還可以實現這一點。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視頻資源,盡管短小精悍,但可以將數學知識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觀看中,感知所要學習的知識。對此,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運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我在組織“軸對稱圖形”教學之前,聯系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錄制了預習微課。在微課中,我首先采取復習方式,為學生展示了一些軸對稱圖形,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說一說,除了這些圖形之外,自己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并將這些圖形的對稱軸畫下來。在學生繪制之后,我在微課中做出這樣的提示:觀察這些軸對稱圖形,你有什么發現?然后,我結合新知內容,為學生在方格圖上展現了一個軸對稱圖形,指導學生看一看,數一數,展現自己的發現。最后,我要求學生將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同時說明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不了解,存在哪些困惑等。在這樣的微視頻的引導下,學生仿佛是在跟著老師學習一樣,注意力集中。而且,隨著一幅幅畫面的播放,學生會自主地對展示的內容、問題展開探究,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建立對新知的感性認知,做好上課準備。
二、課中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重點學習
課堂是教師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中教學活動的實施旨在幫助學生經歷自主、合作、探究活動,透過數學現象把握數學本質,扎實地掌握課堂所學,鍛煉數學思維,提高數學學習水平。事與愿違,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講述的數學知識是具有抽象性的,教師利用語言描述的方式,非但無法使學生建立對數學知識的深刻認知,還會加重學生的理解負擔,限制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要想解決此問題,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適宜的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將靜態的、抽象的數學知識,動態的、直觀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數學現象的過程中,把握數學要點,經過驗證、總結,探尋到數學本質,建立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同時提升記憶水平。一般情況下,為了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操作。
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我立足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對平行四邊形進行切割、拼接,在轉化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把握其與長方形的關系,進而在已有知識儲備的輔助下,探尋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具體地,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切割功能,將平行四邊形切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移動直角三角形,拼接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在動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拼接出了一個長方形,進而遷移知識,總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此教學的實施,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還使學生在觀察、推測中掌握了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三、課后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總結學習
課后是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課后活動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總結課堂所學,建構較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數學學習質量。但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大部分教師將課后作為學生演練新知的主要環節,一味地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數學練習題,覺得學生完成了練習任務,就算掌握了課堂所學,可以很好地應對數學考試。其實不然,大量的習題演練會將學生帶入到題海戰術中,削弱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因為沒有在課堂上面面俱到地掌握所學知識,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由此備受打擊,很容易喪失數學學習興趣。要想真正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要對基礎知識給予充分的重視,引導學生總結所學,打牢數學學習基礎。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為學生展現思維導圖。
例如,在組織了“2、3、5的倍數特征”教學之后,我利用微信群為學生發送了以“倍數特征”為一級框架,2的倍數、3的倍數、5的倍數為二級框架的思維導圖。學生在課后自主下載,結合教材內容,建立三級框架,補充2、3、5的倍數特征。如此補充思維導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的過程,有利于在完善的結構圖的輔助下,建構是對所學知識的完整認知。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信息時代背景,把握小學數學結構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前運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在課后運用網絡平臺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從而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常燕麗.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深度融合的策略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9(15):80.
[2]王慶敏.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新課程(小學版),2017(2).
[3] 余萬春;;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J];讀寫算;2018年18期
[4]徐佳;;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