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霞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注重閱讀教學,可以說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如何使閱讀教學更為有效和高效,成為語文教師所關注的重要命題。就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做一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實踐
前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鉆研,積極參與到主動思維與情感活動之中,深化理解,加強體會,使學生在閱讀之后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進而受到文本情感的內在熏陶,啟迪思想,升華精神世界,同時享受審美的樂趣。
一、尊重學生主體,激活學習能動性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不斷轉變,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指導者、引導者與點撥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幫手,真正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服務。課堂上給予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使他們有充分質疑問難、討論、發言以及讀書的空間與時間。關注和正視學生的多樣發展,且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而幫助學生構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抓住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興趣點,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其主動意識和進取心。
二、引導探究學習,激發個性思維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其具備語文的應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審美能力,從而為其終身的個性發展奠定扎實基礎。在素質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提升其語文素養成為著眼點,探究性學習并不是簡單識記知識,而是引發學生主動進入整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則成為發現者、探索者,而教師則創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開放式情境以及提供有效途徑,使得學生圍繞某一主題發揮自我能動性,主動搜索、處理、整合信息,利用已有知識不斷創新信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在符合自身特點以及發展水平的探索活動之中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利用所學知識認識新知以及提高創新知識的效率。
三、課下開拓活動,激發學生主體性
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受時間所限,教師還無法充分為學生教授更多的知識,拓展更廣泛的思路,因此課下的活動開展是彌補與延伸,以課堂教學內容為立足點,夯實學生的認知理解,同時借助各種活動拓展學生閱讀的興趣與視野。基于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詩歌或者小練筆,課外以課本劇創編表演比賽、詩歌朗誦比賽以及征文活動作為有效載體,與課堂內容緊密結合,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之中,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他們獨特的理解以及情感體驗。在詩歌朗誦比賽中,通過多樣性的朗誦形式,如個人朗誦、三四人組合朗誦、小組朗誦抑或是全班朗誦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課本劇創編表演,則讓學生與文本相結合,大膽創新創編,并且選擇其中要扮演的角色,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以及內涵的體悟,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產生批判性思維。而在征文活動之中,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活動結合起來,或者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開展讀書征文活動等,增強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
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組織學生辦報
在日常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較為頻繁,生生之間的互動受到時間限制,無法充分張揚每個人的個性,體現其學習的自主性以及能動性。因此,在課外搭建生生互動平臺,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期編輯、設計小報,內容鼓勵學生盡可能進行原創,豐富內涵,涉及詩歌、美術、社會信息等多個學科領域知識。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思維,開辟“閱讀悅美”“社會論壇”“成果展示”等欄目,這也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產生積極影響。而通過一系列的課下活動,凝聚師生的智慧,同時也創設了良好的文化環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使這一教學的思路更為開闊,由此打造新型教學的亮點與特點。
五、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這是讓學生更好學習參與的重要一步。首先,教師要引領學生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字正腔圓地去探索文本中呈現的曲折故事。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背景音樂播放、圖片呈現、道具運用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創造溫馨和諧的教育環境。通過視覺、聽覺、感覺等對學生產生鮮活刺激,增加學生情感體驗,推動學生主動理解文本,這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沉浸在閱讀過程,學生在閱讀中的發現也能更加鮮活。例如,以《掌聲》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鋪墊和延伸展示。在教室角落,一個安靜的女生因為腿腳不便,很少參與集體活動。她聽到窗外同學們的笑聲,看到窗外同學們快樂地游戲,眼中飽含深情并帶有無限憧憬。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閱讀《掌聲》這篇文章,學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時,對作者表達的細膩情感,他們也可以更好地發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不僅要讓他們讀懂文字,更要有感情地去朗讀,這可以為學生獨立表達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及時感知自己內心的波動,情景交融,推動學生高效學習。
六、抓住細節深入討論,提升學生合作交流意識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很多文本文字精美,而且在細節描寫、心理活動描繪等方面獨具特色。在這類文本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其中的細節,引領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后來又是如何解決的。讓學生之間在積極交流、質疑討論、合作探究中升華對文本內涵的理解。例如,在《畫楊桃》這節課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我被同學取笑這一細節,引領學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體驗。而針對后期問題解決過程中老師是怎么做的,學生有什么表現,都可以與學生進行細致討論。通過對細節的分析和延伸,讓學生對文中涌動的情感有效把握,同時對教師循循善誘的教育理念產生認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深度揣摩文本傳遞的核心思想,進而使學生對尊重、實事求是、眼見為實等多種觀點產生鮮活的理解。在同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中,有教師的表達,學生觀點的穿插,教學難點順利突破,課堂氛圍輕松活躍。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局限在課堂之中,而是以學校、社會生活為大課堂,不斷地讓學生開闊視野,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真正有效且高效。
參考文獻:
[1]景秀虹.深度學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1(43):53.
[2]王亞軍.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2021(43):55.
[3]楊永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的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1(4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