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德育工作在小學教育領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做好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是提升小學德育工作成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發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當前,眾多小學對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夠重視,德育工作質量有限。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希望能夠提升小學德育工作質量。
關鍵詞: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個人學習能力還是思維能力都在初步發展。那么在這一時期開展德育校本課程,是提高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形式。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工作中,眾多教師更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發展,對德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對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夠重視。由此可見,開展關于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是極為重要的。
一、構建校本德育課程的原則
(一)注重課堂預設性
在實際的小學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同的校本課程都具有生成性,生成性的課程是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不同的校本課程具有非預期性的特點,但是在德育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校本德育課程是教育工作創新的重要體現,對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質量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校本德育課程雖然具有生成性,但是其主要教學目標、校本內容和教育過程也必須要建立在形影的課程體系內容。所以,構建校本德育課程要重視課堂預設性。
(二)突出學生個體性
在構建德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共性問題,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將個性化的創新內容發揚光大,在課程內容中既要包括共性內容,也要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三)堅持內容多元性
構建德育校本課程內容需要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年級段和實際學習特點,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點發揮德育的實效性,推動育人功效的單一性與教育模式的多元性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更加具有層次性的德育內容。
二、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路徑
(一)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內容
在構建德育校本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有效聯系,幫助學生在個人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并主動踐行日常道德規范。因此,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內容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注重德育的課程滲透
開展德育校本課程的構建主要在于傳播思想道德知識,除了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個人思想品行的培養,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所以在開展德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除了為學生傳遞相應的德育知識之外,還要做好德育內容在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滲透,實現課程教學與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統一。
在這其中美育是課程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設計德育校本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美育內容融入到不同的課程教學中,既能夠引導學生體驗到美的事物,創造出美的形象,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情感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個人感興趣的德育內容學習熱情更高,對美好的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無論是在語文、數學等文化類課程中,還是在美術、體育、音樂等藝術類課程中,滲透美育是增強德育校本課程內容成效的重要的途徑。
(三)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模式
開展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需要教師建立科學的評價模式:首先,教師小學校本德育課程的最終目標在于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個人良好行為習慣的發展,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發展具有動態性、發展性的特點,那么德育校本課程教學評價也要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對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個人表現和實踐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將學生在德育校本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個人情感、思維能力、道德素養的變化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反思與自我能力評價,推動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其次是要重視多個維度地開展教育評價活動,除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外,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德育校本課程的形式多樣,比如活動型課程、課堂實踐課程和理論性課程、案例分析課程、討論課程等等。這些內容多樣的課程內容最大的價值在于影響學生的三觀。所以,教師在構建課程評價模式的時候也要將學生情感、態度和個人價值觀的發展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將學生、家長、社區和教師作為不同的課程評價主體,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便于學生的發展。
結語:
綜上,小學階段的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都在初步發展。我們在這一階段開展德育校本課程,既能夠深化學生對思想道德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的發展。那么我們要構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并且將德育內容與文化課程教學進行有效聯系,同時建立科學的德育校本課程評價模式,在深化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汪禎亮.論校本德育張力的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2):6-8.
[2]茍文彬.“綠色德育”校本體系構建與實踐探究[J].創新人才教育,2019(0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