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艷
摘要:“以學生為本”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同時還要細心呵護他們的質疑積極性,逐步將它們培養成有“疑”即“質”,不給自己的學習留有任何的困惑,甚至要達到于無疑處提出新的疑難問題,這才是我們教學中所追求的最佳境界。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數學;質疑能力
一、創設質疑氛圍
古語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如果拿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自然是針對以學生為主體來說的。然而,在我們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無疑是永遠的主角,課堂上教師縱橫捭闔、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乃至數理化天文地理的、5G技術,都是由教師“一言以蔽之”,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只能停留于理論之中。新課改強調的是“以生為本”,所以,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必須把這一重要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方面,都要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為基點,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質疑氛圍,讓學生在“疑”中“思”,“疑”中“進”。
每個學生個體間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個體差異,所以,他們提出的問題也會各有不同。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對學生要以鼓勵為主,努力消弭學生心理的畏懼情緒,激活他們大膽質疑的熱情,已達到讓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都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精于提問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給每一名學生提供大膽提問的機會,從而鍛煉學生們的膽量、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于那些不善于口頭表達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們把具體問題預先寫出來,然后由他們在課堂上讀問題,即使課堂上他們沒能把握機會讀出來,也可以讓他們在課后找機會讀給老師或者同學們聽,這看似一種走過場的形式,但也絕對是激發、保護他們大膽質疑的一種有效性形式,因為通過這種形式,可以逐漸使他們的膽量越來越大。進而逐步養成他們敢想、敢問、敢說的習慣。
二、教給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對未知世界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我們要充分利用兒童這種天性,呵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把對未知世界的疑問表述出來。我們還可以交給他們一些質疑的方法,有意識地引領他們學會質疑。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兒童通過最初的模仿,慢慢的就會在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相關概念形成過程、算理推導的過程、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等方面,從各種不同角度來提出他們的問題。甚至可以讓他們于無疑處生疑,以此來拓展學生們的知識視野。“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單位“1”字加引號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平常所用的數字“1”為什么沒有引號?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會算數概念中的“1”和自然數“1”兩者之間本質的不同。在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法則時,我先讓學生把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法則和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法則相比較,這時就會有學生發問:“老師,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是先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數,而以前學的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是先試除被除數的前一位數,這是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教師適時對學生加以啟發引導,自然就可以開啟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三、明確目的,讓學生“質”而無“疑”
如果說“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用在小學生身上有點操之過急了,咱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受到,無“疑”的學生幾乎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對學習不抱任何希望的學生,自然也就不會希望他們提出什么疑難問題。所以,每個學生都需要有質疑的過程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質疑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的一種主動求知的表現,而釋疑才是終極目標。所以,面對每一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都要一視同仁、認真對待,把握好時機和火候,遵循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在保護學生積極的求知欲望的同時,為他們一一“釋疑”“解惑”我們的教學自然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如在學習了有余數的除法以后,教材中是這樣明確檢驗有余數除法的:商×除數+余數=被除數。而在我們班就有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用被除數÷商=除數……余數,不是也可以檢驗有余數的除法嗎?我們都知道他提出的這種問題屬于數學中的特例,并非適用所有相關問題,我依然表示出很高興的樣子:“是嗎,我們再來試幾道題。”于是,大家用他的方法從下列幾道題加以檢驗:111÷28、79÷14、462÷35。期初學生興趣很濃,等做完這幾道題,學生們卻都一臉茫然,這是老師在給他們講解行不通的原因。這樣既保護了學生質疑的積極性,這又不給質疑的同學留下一絲一毫的傷害痕跡,他們的質疑。
四、發揮主導,讓學生善“質”善“疑”
要使學生做到善“質”善“疑”,必須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時間把控。其一,找準時機質疑,每次新課開始以及結束后,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其二,要給足學生質疑的時間,不能蜻蜓點水、是是而非;第三,對學生的質疑不設“專場”,做到有疑就問,不流于形式。
對象把控。我們的質疑要面向所有學生,對學困生更應給足他們質疑的機會,不給他們的學習留有“欠賬”。
范圍把控。我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但也不是不著邊際的“質疑”,而要在范圍上加以控制,讓學生們把思維的重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
總之,我們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質疑的方法很多,但有一點是我們時刻都必須把握,那就是“以生為本”,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唯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吳春梅;小學數學課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J];新課程(教研);2010年09期
[2]李井祥;淺談小學生數學質疑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