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瑛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也更加深入,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也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給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很多的機會。語法知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應用微課手段,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在更加富有趣味性的學習環境中獲得突破與提高。
關鍵詞:初中英語;微課;教學應用;語法知識
微課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來處理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以碎片化方式呈現出來的技術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微課有著內容集中、占用時間短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從而明顯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過去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使用讓學生死記硬背結論的手段,導致學生對語法難以產生真正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嚴重地打擊了學生學習其他英語知識的熱情,而通過對微課的使用,則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
一、明確主題,設計方案
語法知識是十分豐富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以及適合使用微課來進行教學,教師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地分析,并且根據學情來確定需要使用微課來進行教學的語法主題,設計出合理的微課教學方案。在選擇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系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有價值的知識點,避免盲目地使用微課,導致學生掌握不到學習重心的情況。
例如,在一般將來時的特殊疑問句式語法教學中,這一個語法知識在整個初中英語教學中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學生對時態的掌握程度十分不足,而大部分時間只能讓學生根據文本材料來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學習的效果十分不理想,很多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問題。因此,筆者設計了微課教學的手段,將方案設計為:在課堂導入環節給學生播放一段微課視頻,引出一般將來時的語法知識;使用例句來讓學生熱身;和學生一起總結句式;最后再使用微課呈現另一段情景,讓學生對學到的語法進行練習,檢測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情景引導,探索語法
語法知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師可以適用微課來展示與語法相關的直觀情景,用真實的情景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語法的使用規則產生濃厚的興趣,在直觀探究中高效率地掌握語法。在利用微課創設情景時,教師要在遵循趣味性的基礎之上,兼顧主體性、實用性的原則,避免過于強調情景而浪費了課堂上的時間。
例如,在一般將來時的特殊疑問句式語法教學中,筆者在課堂導入給學生展示了一段動畫情景:獅子了解到明天晚上會有一個伐木工來到森林里砍伐木頭,他決定要阻止這個伐木工,保護森林,但是他的獅子兄弟去了隔壁村子,于是他給另一只獅子打電話,告訴他自己的想法。這段是背景,之后的對話內容使用了英語進行表達,在學生看完了視頻之后,筆者還向學生提出了兩個例句:Where are we going to meet tomorrow?When shall we set out?從而讓學生發現自己在知識儲備上存在著的不足,引入本節課要重點學習的語法知識,用富有趣味性的微課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總結句式,練習提升
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語法的使用規則之后,教師還要及時地給學生提供可以進行練習的場所,從而在鞏固學生印象的同時使學生收獲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升華學生的情感。對此,教師同樣可以使用微課手段,將句式的應用規則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并且利用微課來創設擴展性質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情景來進行語法表達,用這種方式來實現對學生的科學訓練,讓學生的語法練習變得充滿趣味性。
例如,在一般將來時的特殊疑問句式語法教學中,在學生利用微課案例來分析出了一般將來式的語法知識以及易錯點之后,筆者還使用了微課給學生展示了另外一段情景,但是這段情景上沒有任何對話,學生需要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根據微課上呈現的景色特點來設計對話,同時應用自己在這堂課上學到的語法知識,看看哪個小組對知識的應用理解更加充分。在使用微課來輔助學生進行練習提升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間。同時,在學生完成了練習之后,教師也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讓學生了解自己獲得的進步和仍然存在著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學習程度。
本文針對微課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展開了一番探索。語法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中的難點,通過將微課技術手段應用到語法教學活動中來,將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內容轉變成為更加直觀、集中的信息,能夠有效地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展示出英語的核心價值,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積極對微課資源進行開發,帶領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語法知識,促進英語課程的改革。
參考文獻:
[1]于茗冉. 微課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2]陳倩. 微課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寧夏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