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星
摘要:實驗是初中化學教學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是對化學理論知識的補充。初中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時,要充分重視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教師應運用變式教學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文章闡述了變式教學的概念與意義,并簡單分析了化學實驗中變式教學的應用策略,詳情如下。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變式教學
前言
化學學習內容是十分有趣的,同時也具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的化學成績并不能達到預期值,對學生的總成績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多組織、鼓勵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輔之以變式教學,來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
一、變式教學的概念與意義
什么是變式教學?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命題進行轉化,教師要不停轉化命題中的非本質特征,如條件、結論、內容、形式等,使學生通過變式練習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變式教學在初中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有諸多益處,一方面,變式教學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在變式教學的環境下,學生需要根據已有的信息、條件,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這就體現了發散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另一方面,變式教學利于促進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培養。在變式教學的影響下,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變式”思維的影響,學生也會不由自主地思索命題條件變換之后會出現怎樣的化學現象,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思維獨創性的培養。
二、初中化學實驗中變式教學的應用
(一)試劑替換
氣體的干燥與除雜實驗操作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在實驗時出現錯誤,主要出現在以下幾點上:第一,干燥劑的選擇。很多學生在選擇干燥劑時脫離了化學實驗,并沒有分析實驗氣體和干燥劑的性質,所選擇的干燥劑和被干燥的物質不能互相反應,導致實驗失敗。第二,在干燥劑裝置的選擇上。部分學生在實驗時,忽略了干燥裝置與干燥劑狀態之間的聯系。在進行干燥時,裝置違背了“長進短出”、“大口進,小口出”的原則,最終導致了實驗失敗。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從試劑的替換來組織學生開展實驗,要求學生根據實驗試劑的變化來調整實驗裝置,最終得到預期的實驗效果。通過變式教學實驗,學生對氣體的干燥與除雜實驗有了深入的認識與了解,能夠熟知實驗步驟與反應條件,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化學知識。同時,在試劑替換的實驗練習中,學生對氣體的干燥與除雜實驗有了新的認識,會對抽象的化學實驗內容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學生發散思維的流暢性也得到了發展。
(二)容器替換
我們都知道,一種化學儀器并不是只有一種用途,在進行不同的化學實驗時,我們可能會用到相同的儀器。以“氣體的干燥和除雜”實驗為例,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我們可以向學生分別出示洗氣瓶、干燥管和U型管,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種容器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利用不同的實驗容器來進行實驗,會不會出現不同的實驗效果。在氧氣制取實驗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替換試管來開展變式教學,鼓勵學生分析:試管被替換后,會不會影響氧氣的制取?如果會,實驗過程中出現了怎樣的實驗現象?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對實驗現象的對比,學生能夠逐漸掌握原實驗裝置每個儀器、操作步驟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原來實驗現象的印象。同時,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在面對其他實驗試題或者實驗操作時,能夠準確快速地選擇所需要的實驗儀器。
(三)條件替換
在化學實驗的變式教學中,條件的替換主要是指命題條件的改變,探索目標也會隨之轉變。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別做兩組實驗:在第一組實驗中,學生可以用塊狀大理石與稀鹽酸進行反應。在第二組實驗中,學生需要用粉末狀的大理石與稀鹽酸進行反應。通過實驗對比,學生能夠發現:相較于塊狀的大理石,粉末狀的大理石在與稀鹽酸進行反應時,反應速度非常快,會出現大量的泡沫,甚至會進入到導管、集氣瓶中。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若是用濃鹽酸與塊狀大理石反應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經過學生的實驗分析,得出了結論,濃鹽酸的揮發性較強,會影響二氧化碳的制取效果。如此一來,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在一次次的化學實驗操作中,學生也從各種實驗現象中學習到了其他的化學反應知識,學生在自主開展新的化學實驗操作時,就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進而幫助學生完成化學實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結語
總而言之,變式教學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是有積極作用的,初中化學教學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應認識到變式練習的優勢,并將其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學生對化學實驗內容的理解與內化,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菊.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芻議[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6):98-99.
[2]顧興宗.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用創新理念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