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銘一
摘要:在初中階段,樹立學生的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的法律觀念,是增強學生未來實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因素。我國當前的網絡環境也為德育法制教育提供了越來越有力的支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將網絡環境與中學德法課程聯系起來,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中學生產生越來越多的客觀概念意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多媒體技術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受到多媒體的影響。在教學方面,混合學習、在線學習、翻轉課堂和未來課堂已經進入課堂,使學生的學習方法更加多樣化,教師的教學方法更加豐富。那么,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道德法治課堂,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和法治意識呢?我認為現代技術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一、多媒體技術的作用
第一,激發學習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主動,在接受新知識、與老師互動的過程中也會更加積極有效。因此,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抽象的東西形象化。
第二,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經驗積累不足,對知的理解能力有限等各方面的因素,在面對一些不熟悉的知識點時,可能接受起來有困難,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能都會打折扣。如果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微課的形式發送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學習,讓學習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
第三,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構建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實現教育功能的轉化,優化和整合教學資源,這樣才能讓多媒體的應用更有效果。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我們可以從網絡上獲得豐富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這些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課堂更加生動。
二、如何實現多媒體技術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合
(一)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應該都有所體會,當學生對某個內容感興趣時,不需要老師的提醒,他們會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與老師的互動也會非常頻繁而默契。對于學生而言,此時的學習便是非常愉悅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老師而言,此時的教學也是愉悅的,因為在與學生一次次的碰撞中產生了思想的火花,可以聯想到許多甚至備課時沒有準備的內容。我們都期待這樣的課堂氛圍’而現代多媒體毋庸置疑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比如在教學《法律伴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學生對中國的一些法律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的,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在熟悉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從網上搜集到了能夠利用的視頻資料來引導學生。比如民法典,如果單純進行教學很難提起學生興趣,但通過一個兩分鐘的簡短動畫卻能很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多媒體可以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這是初中生喜歡的形式。同樣,如果只是對著課本說說過年為什么要建立民法典,他們能夠想到的可能就那么一兩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找來了具體一點的視頻,通過視頻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氛圍。我想此時的他們想說的可能就很多了。可見,視頻融入課堂為他們提供了表達的興趣,為學生的表達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解決重難點知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課程,國情、歷史、地理、法治、安全等都是其教育內容,并與品德融合,涉及較多重點、難點知尤其是對于高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比如六年級的部編本教材中涉及到的法治內容就比較多,作為老師在備課的時候都需要查閱很多的資料,可想而知如果僅僅是利用課堂上的40分鐘,讓所有學生理解和接受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將這些重難點以微課的形式上傳在易互動平臺上,讓學生提前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那么對于老師的課堂教學無疑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比如在教學部編本八年級的內容時,想要學生在課堂上了解人大代表產生的方式和程序,感悟人大代表選舉是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比較難的,因為這些離學生的生活本身是比較遠的,而且作為初中生可能也不太關注這方面的新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結合課本內容,以劉力的口吻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社區宣傳欄上發現的告示原來要選區人大代表了,那么怎么選舉人大代表呢?在微課中采訪了區人大代表,讓他為大家介紹了一下選舉的程序和方式。通過這樣一節十分鐘左右的微課,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感受到人大代表選舉的相關信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在課堂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就會容易很多。
(三)強化道德踐行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雖然是一門課程,但又不僅僅只是一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道德認同感知能力,如果能將現代多媒體與這門學科有機融合,則會更好激發學生的感知能力。如果教學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那么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死”的,甚至有的學生還會認為這就是一門副科,也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現代多媒體則可以讓這些“死”的知識“活”起來,由此抽象的知識便會形象化,學生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真善美、假惡丑,更容易明辨是非,從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導自己的行為,提高道德踐行能力,這不正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所想達到的目的嗎?比如在教學部編本《建設美麗的中國》這一課時,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可能有的學生沒有去過很多的地方,也沒有真切地感受過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豐富的網絡資源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些遠比老師用語言描述更加有吸引力,也更加直觀形象,此時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其科學地融入到德法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對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更好地為德育和法治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玲.現代教育技術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深度融合[J].華夏教師,2020(18):71-72.
[2]陳田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析[J].才智,2020(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