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揚
摘要:新國家標準的出臺,對于大學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對課程的設計與反饋都將產生全新的變化。從培養目標、素質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到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教師隊伍、教學條件等都有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新國標;人才培養;跨文化交流
一、新國家標準的出臺
2018年1月30日《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正式出臺,新國家標準的出臺,對于大學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對課程的設計與反饋都將產生全新的變化。從培養目標、素質要求、知識要求、能力要求到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教師隊伍、教學條件等都有了新的要求。
新時期下對于日語人才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以熟悉中國和日本的文化為基礎的跨文化能力、相關專業知識、某種專業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人文素質、綜合能力等。使學習者擁有較好的人文素質、中外的文化深度、扎實的專業基礎、思辨與創新能力。
在素質要求方面:日語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以及合作精神。日語專業學生應掌握日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日本及相關區域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在能力要求方面:日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國標突出了人才培養中的人文理念,強調學生要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要求:能通過語言學習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并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現象;能敏銳覺察并能合理解釋和分析文化差異;能靈活運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務;能幫助中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傳統的外語教學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外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擁有外語應用、交際能力。新國標中要求:外語類專業學生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區域與國別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外語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目前日語教育的現狀
教師隊伍迅速增大:由于國內大學日語碩士與博士的逐年增多,日語專業高學歷人才逐漸增多,由過去供不應求發展到現在供大于求。海歸人員的增多,赴日留學的條件便利,在日本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日語專業人才回國就業,年輕的高學歷日語教師占主流。專業廣泛,有傳統的日本文學、語言學、日本語教育,也有新增的日語翻譯、日本經濟、日本歷史等跨學科的專業。青年日語教師活躍在教學一線上,在各種教學競賽中展現風采。
科研方面:日語教學資料的豐富,教材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學術專著,翻譯著作、科研項目、高水平論文的層出不窮,科研成果豐碩。內容涵蓋日本文學、語言學、日語教育、翻譯等各個方面。
師資培訓的增多:日本的國際交流基金每年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培訓,國內的骨干教師培訓、研討班的不斷增加。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外研社、高教社、外教社等出版機構贊助舉辦的研修活動。
學生的各種交流活動、比賽的豐富。與日本各大學間的學生交流,長期、短期項目,中華杯全國日語演講比賽,全國日語作文大賽,朗讀比賽,日語國際交流基金的歌唱比賽,笹川杯日語知識大賽、卡西歐杯研究生、本科生辯論講演大賽、日本學碩士論文大賽等等。
三、日語教育的問題與改革
(一)日語教育存在的矛盾與問題
就業形勢嚴峻:就目前就業形勢來看,隨著日企的減少,日語專業的就業不容樂觀,學習日語人數的上漲與就業崗位的減少形成很大矛盾,這也造成了用人單位招聘條件的提高,此外用人單位多數是要求復合型人才,即除外語之外,還擁有其它技能的人才。就業崗位也不僅是局限翻譯,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其它素質的拓展,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的人才備受歡迎。日語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注重傳統教學,提倡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側重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課程設置過于單一,教學方法有待提高,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法還未形成。
傳統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 學生被動的聽課。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把單詞、語法、各種知識點清晰的講給學生,再通過反復的練習、記憶、背誦去強化。這種教學的優點是能把語言知識點清晰、準確的傳達給學生,但不盡人意的地方是學生記得快忘的也快,實踐運用較少。所以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過級考試率很好,真正與日本人交流時會有一定障礙,讀寫能力很好,聽說能力卻遠不如讀寫能力。
周圍環境的變化,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與以往有很大不同,網絡的普及,智能手機的普及等使學生周圍不僅只有書本,只通過教材、書本的傳授已經不能完全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課下的作業也不局限于讀讀寫寫,網絡學堂等的應用逐漸普及。
(二)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設定
無論從外語類國家新標準的要求,還是從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來看,都需要重新研究、探討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各高校都處于研討中,伴隨著新國標的出臺,各類全國日語教學研討會也相繼舉辦。
培養目標:日語專業培養適應國家、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較強的商務工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日本語言、文學、文化基本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可在日資企業、外事、旅游、教育、科研等部門從事管理、翻譯、教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日語人才。
本專業共設有以下三個課群組:
1、綜合技能課群組: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聽力、日語閱讀、日漢雙向翻譯、日語寫作、口譯等;
2、專業知識課群組:日語語言學、日本概況、日語語法、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化概論、英語(二外)等;
3、商務類知識課群組:商務日語、商務禮儀、商務日語會話、商務日語翻譯、日本簿記基礎等。
日語專業以“實基礎、重實踐、強能力”為辦學指導思想,以國際合作辦學為依托,培養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較強的商務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日語人才。
四、日語教學要求與改革
教師素質提升:對于新形勢下的變化,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也勢在必行,目前教師隊伍的特點是所學專業基本都是日本語教育、日語語言文學、應用語言學等專業。對于跨學科的學習研究不足,例如日本經濟、法學、日本政治、歷史等。同時,需要提高教學水平、即日語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此外,需加強科研能力,即日本學研究水平,日本語、文學、文化、經濟、社會、政治等。多參加一些學術會議、赴日研修等會很好。
課程設計:課堂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而非被動的接受,PPT課件的設計、翻轉課堂、小組討論、任務型學習、在線課程應用、智能手機的運用等多渠道、多種方式學習、增加學習的靈活性,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課堂上多啟發、引發學生思考、增加討論式、研討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創新能力。
課外活動:課外實踐,開展學科競賽、學習興趣小組、學術社團、創新項目等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對象國的社會文化、拓展國際視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使學生實現以下技能:
文學鑒賞能力:了解文學創作背景、歷史環境、作家個人經歷與思想、作品內容、所屬文學流派、文學思潮、文本分析讀解能力、同時期文學間的比較、文學作品與哲學、歷史、文化、社會等的交融。
跨文化交流能力:理解異文化的能力,懂得尊重與理解異國文化,熟悉本國文化,以更加寬容、包容的心態接受文化差異,避免由于不了解文化而引起的文化矛盾與沖突,把中國文化帶出去,外國文化引進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好溝通、交流的能力。以更加開放、多元化的心理接受外來文化。
日語綜合運用能力:準確理解日語詞匯、語言情景,能流利、清晰、準確的表達日語。同時具有很好的母語能力,能實現口譯與筆譯,同聲傳譯。準確解讀日語文章、報紙、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綜藝節目等。能實現無障礙的語言交流,順利工作。很好的科研能力,對日本文化、日本語、語言學、文學的研究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有自我學習意識,主動認知與學習。通過各種途徑、渠道獲取新信息、新動態,結合自身特點,迅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能做自我規劃、自我評價,及時與人溝通協作,更新學習方式方法,結合現代信息、多媒體、網絡等促進學習。
五、日語教育的未來展望
中國的日語教育進入了新的時代。既有以前積淀的種種成果,也有新時期的矛盾與挑戰。單一的培養目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原有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期的日語教學。研究新的教學法,提升教師隊伍的授課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勢在必行。
培養目標的重新設定,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語綜合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修剛.新時代中國專業日語教育的轉型與發展[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01).
[2]劉賢.近十年來的日語教學語法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01).
[3]佟玲.日本商務日語教育發展沿革及現狀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8(01).
[4]王琳.CRS系統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以上海交通大學日語公共選修課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06).
[5]張麗梅.中國高校日語專業教師發展現狀和發展需求研究——以教學、科研與能力意識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