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華鳳
摘要:數學作為基礎科目之一在小學教育階段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教師要根據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跳躍等特點,將教材理論聯系實際生活,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多種教學工具,提升課堂趣味性與生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其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效率
前言
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指導為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輔,于是大部分學生轉變成了被動學習型,這一類的學習方法并不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導致學生對數學興趣逐漸降低,學習成績也出現下滑。在新課改實施的教育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培養學生計算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改變教學方法,提升小學數學計算效率的目的。
一、創造生活情境,鍛煉學生邏輯思維
在傳統小學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常處于較為被動的一方,由于教師只要求學生背誦數學相關知識,導致學生思維被禁錮,不能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如果學生僅對知識點進行記憶,那他們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數學知識。所以教師在講解枯燥的理論時,可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融入進去,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自覺參與,而且大大豐富了他們對于數學的認知,也能達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
以六年級數學中《負數》這一課為例,結合實際生活在課堂上為學生創建具體情境,吸引其注意力,如,“氣象預報表明吉林冬季最高氣溫為零下17℃,最低氣溫是零下29℃,零下溫度在數字前面加上怎樣一個符號可以保證意思不變?”利用學生熟悉的氣溫引出負數,讓學生了解負數的讀寫方法:比0℃低的叫零下溫度,可在數字前加“-”。又如,“日常經常吃的方便面外包裝上印有(110±5)克,小明購買方便面后稱了一下發現僅有108克,請問廠家算是虛假銷售嗎?為什么?”隨后進行課堂交流,挑選學生代表回答“不算,±5克說明在110克上下浮動5克是合理的。”在回答完畢確認正確后,可給予小紅花鼓勵。由于這些例子十分貼合學生日常生活,不僅能讓學生通過這些實際案例了解知識原理,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還將得到顯著提升。
二、運用小組合作,提高學生探究意識
教師除了重視個人健康發展外,更需注重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個性科學的劃分小組,實行合作學習的優勢在于學習好的學生可以給組內學習較差的學生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不僅使他們之間能夠實現取長補短,互相督促學習,還可以提高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例如:在進行《圓柱與圓錐》這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為提升小組的探究能力,先將班內學生劃分小組。為了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圓錐,教師可使用彩色卡紙疊出一個圓錐形狀的帽子,并讓大家進行觀察。稍微停留一段時間過后,教師可以提出兩個小問題“①圓錐的特征是什么樣的?”、“②怎樣正確測量圓錐的高度?”隨后進行小組交流測量方法、需要哪些工具的同時記錄下詳細的圓錐各部分名稱以及測量過程,最后選出幾位學生作為代表到黑板前畫出圓錐高度的測量方法,如果出現不一樣的方法后則讓該小組匯報一下為什么這么測量。這時可發現一個新問題的出現——“圓錐到底有多少條高?”,一部分學生回答“一條。”,還有一部分學生回答“無數條。”進而教師會發現有些學生混亂了圓柱與圓錐的知識點,教師需及時糾正這一錯誤觀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圓錐有了較為深刻的認知,提高了小學數學學習效率。
三、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學習小學數學知識最快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踐。學生只有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在這一過程發現自己的不足,并解決相應的問題,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從而發現學習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而且實踐教學法非常符合學生在小學這一階段活潑好奇心強的特點,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潛能,有助于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更上一個臺階。
如學習《百分數》這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一場有關于商家買賣東西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扮演商家進行自主選擇是賣家電、賣水果又或是賣衣服等角色,扮演消費者的學生必須回答上這件物品打完折是多少錢后才能變換角色。教師需先為學生分析一下打折的意思,“幾折”根據分母不同,通俗來講就是十分之幾也是百分之幾十。七折就是70%、八折就是80%、八五折是85%也可以是8.510。比如一位“商家”提問:“大衣原價1000元,打了七折后是700元,那么圍巾原價100元,打完七折后現價是多少?”其余學生回答:“70元”,答對之后可讓扮演商家的學生選擇一位同學轉換角色并予以表揚,如果計算錯誤教師應耐心引導學生重新計算。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對于百分數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這樣不經意間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四、利用趣味知識,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大部分“應用題”都是根據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得來的,所以也可以稱之為“解決問題”教學。教師需要提升課堂趣味化來提升教學質量,設計豐富多樣的問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快速提升。
例如《比例》一課的教學課堂上,根據與比例相關的知識融入趣味性提出問題。如例題:“八個小和尚提著水桶去接水。八個水桶全部打滿的時間分別是5分鐘、4分鐘、3分鐘、10分鐘、6分鐘、7分鐘、5分鐘、9分鐘。只有一個水龍頭的情況下怎樣安排等候時間最短?那個時間是多少?”教師帶領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可得出結論“想要打水時間越短,單桶用時越短的應越靠前排隊,總的等待時間可以這樣進行計算:3*8+4*7+5*6+5*5+6*4+7*3+9*2+10*1=180(分鐘)”。運用這樣趣味性十足的題目,在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也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結束語
總的來說,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必須刺激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主動分享為主,帶領學生成為學習的領導者,使用民主人性化的教學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使用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教學培養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時注意結合實踐,從生活方面融入,激發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興趣,從而逐漸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裴雪芳.新課改下小學高年級計算教學新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1(15):83.
[2]張燕.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計算教學有效性[J].智力,2020(16):120-121.
[3]汪紅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9(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