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霞
摘要:受近年來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改革的要求影響,教師必須樹立創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中體現出學生的能動價值。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習慣養成、愛好培養的關鍵期,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也愿意接受新穎的教學模式。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教學法的更新,逐漸滲透微課教學的因素,促進學生形成豐富而獨特的個性,使學生在課堂活動的訓練中形成較強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背景;微課教學
引言
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分鐘左右時間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微課帶給學生的是全新的體驗感受,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系統和深入,有助于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而與合作學習的結合更能起到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作用,將教學效果提升到最優化。改善當前教學的一些弊端,努力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取得更大進步。
1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當前教學仍然以講授法為主,不可忽視的是講授法在發揮學生能動作用上存在一定的教學弊端。教師系統地講解知識會讓學生在腦海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是如何順應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具同樣值得教師深入探討。對相同的知識點講“精”講“細”,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技能,也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水平,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教學能力。所以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發展方向就是推動教學策略的多元化、科學化和時代性。
2探究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微課教學的意義
微課教學是隨著網絡化的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所以探索微課教學也是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進程。有利于讓學生深入、反復地學習知識,對較為抽象的數學內容有能夠通過反復琢磨明白其中的數學原理。學生的數學基礎都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微課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反復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薄弱的地方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在合作學習的背景下更有利于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進而落實人才教育和素質教育。
3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微課教學的具體策略
3.1合理選擇教學的素材
較為簡單瑣碎的知識點并不適合進行微課教學,教師要選擇復雜、系統的知識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進行微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并對難理解的地方放慢講課速度,重復進行講解。深入挖掘課本內容,適當進行拓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
舉個例子,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就銳角和鈍角這一內容進行微課教學設計。給學生展示不同大小的角,帶領學生進行判斷。用動態的圖畫展示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的特點。在微課的最后可以以表格的方式對二者進行區分,讓學生直觀對比銳角和鈍角的不同之處。同時也是對微課全部內容的總結,使教學過程更完整。
3.2有效預習,優化導入
教師要在學生的預習基礎上進行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還可以在微課開始前設計有趣的導入環節,這種課堂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學生也會主動配合教師,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保證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正常順利地進行。
舉個例子,在教學“認識多邊形”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要布置預習任務。比如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多邊形有哪些。然后教師在微課剛開始的時候先留有40秒左右時間讓學生分享預習內容。在預習的基礎之上進行趣味導入,教師采取直觀演示的形式,用卡紙裁剪出一個正六邊形,然后讓學生觀察它有什么特點。接下來再進行多邊形判斷、求多邊形內角和等內容的講解,體現出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特點。
3.3多聯系生活中的實例
教師如果能夠將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的話,會增加學生學習的熱情,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并且還會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感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小組的優勢獲取知識,訓練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化機械學習轉變為主動發現學習。
舉個例子,在教學“”認識方向”這一課時,教師不光要讓學生能夠做對練習題,還要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所以在微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進行生活中方向內容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明確的方向感,將自己主動融入到數學情境之中去展開思考,有判斷方向的依據。在有限的微課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明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之間應該集思廣益,共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歸納方法,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建議。使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小學生的受教育需求,受到學生的喜歡。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研究者,應該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能夠看到微課教學的優勢所在和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推動二者進行聯系,相互促進。這對于保證教學任務高質量的完成和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微視頻,微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探究[J].讀寫算,2019(31) :24.
[2] 張世宏,淺談如何利用微課教學優化小學數學合作學習[J].數碼設計. CG WORLD, 2019(10)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