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營
摘要:國家教育領域的進步,加速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格局的變革,促進教學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教育要求。首先,教師要高質量、高效率地分析、講解數學知識,其次則需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真正愛上學習數學。以下,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對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開展的途徑以及教學效率提升的措施展開探索,以供參考取用。
關鍵詞:學生;教學效率;小學數學
新課標背景簡而言之,即,國家對于基礎教育課程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教師基于新課標理念開展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不僅需要轉變傳統“師授生從”的教學理念,還要及時革新自身的教學手段,以此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并煥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力、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對此,我進行如下探討。
一、巧用課前導入,引發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完整的教學體系由課前導入、課中講解以及課后鞏固三部分構成,但由于當下部分小學數學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較為傳統,工作重心大多放在課中與課后兩個階段,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教學的整體性,甚至還會阻礙學生的個人學習與發展。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對課前導入進行優化設計,利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引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混合運算”這一課程時,可以采取做游戲的方式進行導入。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技巧。因此,教師可以于課前階段準備一定數量的堅硬卡紙,并在其中設置一定量的計算題目,授課開始前,將之分發給學生。在設置題目時,教師也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難度過大為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學習壓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增設一定的獎勵機制,學生每闖過一個關卡,都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教師借助闖關游戲進行課前導入,通過激發學生的求勝欲望,引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有效集中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的同時,還可以為后續的知識講解打下重要的鋪墊。
二、組織群組研討,發展學生合作學習技能
教學是由“教”和“學”兩部分構成,“教”是指教師分析與講解,而“學”則是學生學習時所需要使用的技能。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教師可以采取群組研討的方式進行授課。即,教師根據當前數學教學的需要,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為各個小組分別設置探究的問題,而后再通過組內研究的形式,探尋問題的答案,進而掌握當前知識的核心內涵。
例如,教師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課程時,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4-6人的合作小組。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圖形的表現形式,掌握物體中所包含的各式圖形。因此,在分組前,教師應整體講解當前的數學內容,讓學生對知識重點有所了解。分組后,教師可以為各個小組分發一個物體模型,并讓學生在組內展開研討,分析該物體是由何種圖形組成的。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逆向的方式進行授課,如指定具體的形狀,讓學生動用手中的橡皮、文具盒、墨水盒等事物進行搭建。教師選用小組研討的方式進行授課,既能夠活躍數學課堂的教學氣氛,還可以充分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進而在研究、探討的環節中,逐步深化學生對當前數學知識的感悟。
三、借助微課技術,鞏固學生數學知識基礎
微課技術作為時下備受教師群體關注的信息技術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師使用視頻錄像設備,將現階段需要講解、鞏固的內容錄制到10分鐘左右的簡短視頻當中,利用學生生活的碎片化時間,下載進行觀看學習。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規避傳統課堂教學環節中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還可以有效提升知識講解的細致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的方式來鞏固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將“位置與方向”這一課程的鞏固內容錄制到微課視頻當中。該課程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位置與方向”判定的方式,掌握其在生活中的運用。因此,教師在錄制視頻時,可以從定義的角度出發,首先分析何為“位置”、何為“方向”。而后,教師可以立足于生活,以校園作為教學的背景,展示校園周邊的環境,并依托于此構建空間方位,借此闡釋方位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方法。視頻最后,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定的隨堂練習題目,更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視頻內容的掌握。教師借助微課技術落實課后鞏固,既能夠打破傳統“習題寫作”的鞏固模式,還能夠鍛煉學生獨立學習的技能,進而淺顯易懂的微課視頻觀看中,逐步打造學生更為堅實的知識基礎。
總而言之,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難以適應新時期的教育需求,教師在授課時也應摒棄傳統守舊的教學方式,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靈活選擇相應的教學手段,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可以增長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進而,推動小學數學高效教學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張琴.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微課的應用與建設[J].新課程導學,2020(19):62-63.
[2]陳梓鵬.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5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