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為群
摘要: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思考和不斷質疑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探究,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并且還可以使得學生加深對生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生物教學過程當中,會涉及到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在學習這一知識點時,因為細胞本身是一個微觀粒子,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思考和探究,使得學生能夠高效的掌握這一章節的知識,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細胞膜結構和功能;高中生物;教學探究
引言
在高中的生物教學過程當中包含很多的知識和內容,細胞類的知識是一大重要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生物知識點。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的創新和優化教學內容,有效的設置課堂的教學計劃,使得學生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不斷的提升實際學習水平。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學概述
(一)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教學重要性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是分子和細胞這一課本當中的重要內容,并且在學習這一節知識之前教師已經引導學生明確細胞的化學組成。因此在此基礎上學習這一節的知識點,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之前學過的知識,同時還可以為后期細胞的代謝以及其他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注重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這一章節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識。
(二)主要內容
在細胞當中,細胞膜是重要的一個結構,在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明確細胞膜的成分以及細胞膜的各種結構,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明確細胞膜結構的各種特點,了解到細胞膜的結構有著一定的流動性。并且在課本中還對細胞膜的功能做出了相應的分析,這需要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生活熟悉的事物作為切入點開展本節課的教學,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討論細胞膜的功能,還要引導學生自主的動手實踐。當學習完細胞膜的功能之后,自然的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掌握細胞膜的結構,進而才能使得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整體性的教學,使得生物的教學更加的系統化。
(三)教學目標
在講解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時,教師應該首先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考試成績,還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設定。比如在知識方面應該引導學生明確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在能力方面需要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并且還要讓學生結合實際的科學發展史,有效地構建生物學的知識,還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在情感方面,通過學生學習這一章節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明確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使得學生明確結構和功能是相匹配的知識點。此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明確在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教學過程當中,教學的重點是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但是教學的難點是細胞膜的功能,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明確細胞膜對于細胞重要性[1]。
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為了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對細胞膜有更為深入的認知,并且增強學生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積極地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學習的距離,使得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首先,教師可以由學生常見的雞蛋入手通過雞卵的卵黃膜,作為課堂導入的環節。首先在課堂上準備好相應的雞蛋,并且在蛋殼上敲出小孔,將雞蛋清倒入燒杯當中,并且將小孔擴大之后將蛋黃單獨的倒入培養皿當中,并且將蛋黃分發給每一個小組的學生,使得小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當中來思考:“蛋黃在培養皿中為什么沒有四處的散開,為什么在煮熟的雞蛋蛋黃都是圓形的?通過這一生活化的情境導入,可以有效的加強學生對這一章節學習的興趣,并且通過讓學生自主的觀察探討,還可以進行觸摸使得學生感受細胞膜是真實存在的,讓學生意識到細胞膜是一個系統的邊界,進而有效地引入細胞的結構這一教學內容,保證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增加師生互動
在學習細胞膜的功能和結構這一章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針刺破卵黃膜,讓學生觀察卵黃流出時的現象,并且讓學生思考細胞膜到底有怎樣的作用,幫助學生明確細胞膜的各種功能,并且還可以在此過程當中為學生展示科學家們所研究的整個過程 加深學生對細胞膜功能的理解和認知。比如:“科學家在很早會發現雌蕊柱頭上會留下很多花粉,但是在柱頭中卻只會接受同一種物種的花粉,并且還有的科學家發現人體內的白細胞不會去吞噬正常的人體組織細胞。通過這兩個實驗,說明細胞膜之間有怎樣的機制?”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得學生明確細胞膜的各種結構有著不同的功能,加深學生對細胞功能的認知。
(三)開展實驗探究
為了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在生物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地開展實驗探究教學,比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用清水洗紅筧菜,清水會變成什么樣的顏色?而當紅筧菜在燒熟的鍋中當中,湯又會變成怎樣的顏色?并說出現象的原因?”雖然學生在生活當中已經熟悉這一現象,但是卻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當用清水洗時水是沒有顏色的,但是燒熟之后,他們卻變成了紅色。通過這一現象可以說明活細胞的細胞膜上有選擇透過性,而當細胞死之后就失去了這一功能[2]。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的設計實驗并驗證這一結果,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進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的實驗探究。在實驗探究過程當中學生通過合作分工的方式,明確整個實驗的結果,加深學生對細胞膜功能的認知。在實驗探究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生活當中常見的一些問題,比如:“在生活當中經常見到有些化妝品含有特異性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是否真的能夠進入到人體的臉部皮膚,增加皮膚的營養?”使得學生通過自己的生物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常見問題,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結束語
在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習的重要性和魅力,使得學生真正的喜歡上生物學習,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當中。
參考文獻:
[1]馮小勇,陳廷華.“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20,45(10):40-42.
[2]徐嫵.讓學生在探究中成長——“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教學片段案例[J].成才之路,2007(27):49-50.
本文系泉州市豐澤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第一批)課題“高中生物結構與功能觀的教學實例及策略研究”(Fzjk21-019)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