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麗 杜卓君 徐江晨
摘要:特殊時期突來,對國內經濟甚至是世界經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資本市場受影響后,勞動力市場也會受到相關影響,加劇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現象。結構性失業主要是指勞資市場不匹配,而大學生作為初入社會群體,在職業認知、職業定位、職涯規劃上都不夠清晰,導致前人一崗現象,但并沒有提升勞資配比效率。本文用信息不對稱理論解釋大學生求職內卷現象,并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并給予高校就業服務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卷;結構性失業;大學生;就業;信息不對稱
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19年統計數據,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比重為53.9%[1],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再創新高,在2021年達至909萬,同比去年新增35萬人。同時,公務員、事業單位考試卻出現了空前的報名數量,廣東等地還出現了博士應聘中小學教師的現象,加劇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此類現象是否是一種人才資源浪費?是否導致勞動力市場內卷化?就業作為民生問題的一大問題,本文就信息不對稱這一理論,針對疫情后大學生求職內卷這一問題,開展成因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一、概念內涵
(一)什么是內卷?是否有內卷?
內卷用于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內卷一詞起源于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的著作《農業的內卷化》,講述殖民地時代的印尼存在二元經濟,為了提升農業的精密化,并沒有通過科技創新,而是通過增加勞動力數量提升農業產量,雖然畝產在提高,但人均產出卻沒有增加,導致生活長期停滯。寬泛的形容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在互聯網語境下,與預期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低水平的模仿和復制是典型的內卷都屬于內卷的范疇。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在1970年提出,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買賣主體不可能完全占有對方的信息,這種信息不對稱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謀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古典福利經濟學中提出市場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通過均衡競爭能夠達到帕累托狀態,即最優狀態,此時市場是有效配置的。但實際上,這個假設僅針對與所有人對所有的變量具有相同的信息。而實際經濟活動中,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例如企業想要招聘員工,企業將招聘消息發布至招聘平臺,并且給予一定的報酬。但是出于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不了解勞動力是否符合自身標準,所以在發布相關報酬的過程中會比實際報酬偏低。從而導致部分企業為招聘勞動力,過分夸大用工報酬,從而引發勞資市場的不信任。勞動力作為理性經濟人會偏向理性選擇,且不了解資本市場的實際用工需求報酬,可能會產生不信任,也會導致勞動力選擇傾向于選擇報酬更豐厚,待遇更好的崗位,從而造成結構性失業。所以勞動力與資本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信息不對稱。
大學生作為剛入社會群體,對于市場掌握程度幾乎為零,所以在選擇的時候越發會傾向做更穩定、理性、回報率更高的選擇,導致結構性失業加劇。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經濟市場遭到外部性打擊,從而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根據《金華市統計年鑒》查看,就業人數從84萬減少至65萬。從而導致就業崗位緊張,大學生求職內卷現象愈發嚴重,結構性失業加劇。
二、成因分析
(一)大學生認知與社會認知不對稱
認知不對稱主要分為價值觀的信息不對稱,朱孟斐等人認為中國家庭對子女的傾力投入,政府對教育的大力補助使得大學生缺乏服務意識和吃苦精神,對社會現實、就業環境缺乏正確認知,大學生易形成理想化、不現實的就業觀念。同時,社會化媒體對于大學生過早的侵蝕以及社會浮躁風氣,加劇了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使得區域性經濟和人力供求關系發展失衡。還有部分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傾向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等穩定的工作單位,沒有根據自身現有條件、專業進行合理定位,從而錯過了最佳的就業時機。
(二)企業用工要求與勞動力市場不對稱
企業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考量,傾向于招募工作能力強、勞動報酬低的勞動力。但實際上忽視大學生初入企業過程中,職業技能尚不完全,需要通過職業培訓提升工作能力。但是培訓資本會導致勞動力流動等現象,所以企業傾向于減少用工培訓成本,壓低勞動報酬,促使勞動力開展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低的工作,與勞動力市場發展和需求不對稱,形成內卷。實際上,企業用工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公司發展,為企業創造財富與價值,企業對自身用工需求和目的不明確,導致企業用工要求內卷。
三、建議
針對以上不對稱現狀,高校應以培養大學生為主要目的,針對大學生能力培養,校企聯動以及就業服務三方面的優化建議:
(一)推進大學生職業教育,提升就業擇業能力
應通過頂崗實習、社會實踐、技能實訓、職業證書等多方面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鼓勵大學生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應通過思政課堂、就業指導課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擇業辨識能力;應推動就業指導課程社會化,增強課程體系的實用性。
(二)完善人才培養路徑,加強校企產學研聯動
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可以通過1+X證書機制、定點培養、產學研聯動等多種方式加強產業不斷轉型升級下的職業能力;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能夠良好緩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內卷,將企業需求與人才技能實現直接對接,學校培養更精準化;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緩解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面信息不對稱,緩解集中就業壓力。
綜上所述,高校應積極聯動企業,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做好就業指導課程,針對勞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大學生求職內卷現狀,提升大學生就業擇業能力,避免疫情沖擊后的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急速加劇而引起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覃聰,鄧靈麗.經濟轉型視角下區域人才結構與產業經濟協調發展的耦合分析—以山西省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5(1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