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初高中的教學形式,大學教學往往以學生個人發展為主導,教師講解為輔助,以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除日常教學和學生自主課堂學習之外,社會實踐也是學生個人能力發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但是,在進行社會實踐時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以及學校安排方面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發展反而起著阻礙作用。本文主要從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出發,探索完善社會實踐活動長效機制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引言:
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學生的知識學習積累與實踐鍛煉變得同等重要。從畢業招聘的一些必要條件來看,實踐經驗以及個人能力的拓展成為阻礙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影響因素。但是,新時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多數認識不夠、安排不合理、活動流于形式化、學生能力鍛煉不充分等的問題,對社會實踐活動實現長效發展存在不利影響。
一、新時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
首先,從個人能力的發展角度來看,高校一般準備一系列的活動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實踐能力等,而學校所準備的活動往往會選擇固定模擬的形式,而非學生的實際演練。因此,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其積累經驗,提升實踐能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其次,從教育的發展角度來看,高校教育更偏向于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即在提供各類便利條件的同時,讓學生把握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主動為其個人理想而努力。因此,高校往往會將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準確的規劃。培養新時期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社會中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缺口提供了幫助,對促進社會的發展有積極影響。
二、新時期下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社會實踐目的不明確
學校在安排社會實踐時,首先會將實踐活動當成必行的任務,而存在敷衍過關的現象。在新形勢教育教學的規定下,學生在這樣的形式下,進行實踐活動一方面得不到鍛煉,另一方面喪失了其提升能力的時間。其次,在沒有明確目的指導下,學生的時間活動推動力不足,很可能造成學生對該活動的重視度不高的問題。
2.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化
大學生社會時間活動形式化的現象較為普遍,即學校往往會按照團學活動或教育教學的要求安排實踐活動,并要求學生按照活動所規定的內容寫實踐活動報告、活動心得體會等內容。不僅如此,實踐活動單位要對學生實踐實習情況評價,而往往在這一環節也存在形式化的問題。從整體來看,學校未從滿足學生實際發展要求踐行實踐活動安排,很容易形成過于形式化的問題。另外,學校在安排社會實踐活動時存在的阻力也會導致其形成實踐活動形式化的問題。例如,多數高校重點組織小分隊活動,每年安排到不同基地,且大部分學生是以個人形式實習實踐,學校很難與一般基地形成長期有效聯系等問題。
3.社會實踐內容單一、穩定性較弱
一般情況下,我國高校學生實踐從幾周到數月不等,主要根據學校團委安排,以及實踐單位的要求進行。多數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以參觀、考察、調研、實習為主,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一線。從整體角度來看,實踐具有較大的分散性、臨時性和隨意性。學生的社會實踐內容較少,學生社會經驗積累較少,雖能鍛煉到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但并不能很好將知識與實際生產活動相關聯,較為“被動”。
三、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研究分析
1.構建健全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認知體系
要想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效機制得以建立,并得以有效落實,在執行過程中,學校層面和學生層面,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換言之,可靠的思想保障是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重要基礎。所以學校應該意識到實踐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確實踐教育的最終目標,以及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大學生實踐教育同學科管理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納入到同一個框架之中,通過科學的配置和統一的安排,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認知體系貫穿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有正確的認知,使其能夠配合學校開展實踐教育。在健全的社會實踐認知體系的引導下,確保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順利構建。
2.注重學校、實踐單位與學生三方交流
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存在學校、實踐單位與學生三方之間交流不密切的問題。因此,學校可以設置專業的指導教師,與實踐單位的相關指導人員進行聯系,而不是傳統的輔導員帶隊實踐。例如,現如今在不少高校中已經逐漸普及學校與實踐單位“雙導師”的方式,而在一些研究生教學形式中也采用了同樣的方式。在高校中,學校與實踐單位之間可以以這樣形式共同輔導學生。其次學校、實踐單位兩方與學生之間加強合作交流,目的在于維護學生的需求。例如,可以開通學生反饋渠道,明確自身的需求,以及指明社會實踐活動安排中的問題,完善實踐活動管理。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重視同當地政府的聯系,建立起以政府政策為主導、學校的學科設置和地方產業結構相互配合的系統性、高效性的實踐體系,并且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結束語
在新時期下,國家各方面均處于高速度、高質量的發展狀態,這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從傳統高校教學方式的問題角度來看,高校教育應該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基礎教學提到同等位置。社會實踐的優勢在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未來投身社會建設提供幫助。因此,探索如何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變得格外重要。
參考文獻:
[1]范珊珊.淺談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J].科技信息,2013,(21):238+282.
[2]黃旭.構建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2,(06):34-36.
[3]趙健.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探索[J].才智,2011,(34):307-308.
[4]冷慶豐.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187-188.
[5]邱啟彬.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機制初探[J].世紀橋,2008,(08):97-98.
[6]高永良,方水明.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運行機制研究[J].現代商業,2008,(08):282-284.
作者簡介:趙咪妮(1990.12-),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