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山東管理學院《物流工程》課程為例,打造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案,創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應用為主線”的新型課堂。文中通過分析學情,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進行了方案設計,并給出具體的實施細則,可有效提升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流工程;混合式教學;教學設計
一、引言
山東管理學院的《物流工程》課程的授課對象為物流管理專業大三本科學生。通過先修課程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現代物流學》、《運輸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采購管理》等專業核心課程,應已掌握物流各環節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方法,然而課程的授課面臨四大問題。一是由于先修課程中的部分知識理論性較強,知識呈點狀化,缺乏系統方法論的指導,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先修課程的知識考完就忘、印象模糊。第二,本門課程需要具有一定數學基礎,專業性較強,而物流管理專業的學生,部分為文科生,若先修課程的學習內化效果不理想,則會導致學生更加盲從和失落。此外,《物流工程》開設于第三學年,該階段學生學情有一定的分化,大部分學生將部分精力投入擇就業、考研、考公中。最后,在互聯網時代,大多數學生對手機有明顯的依賴性,在線下課堂中的專注力不夠強。因此,教師通過借助“雨課堂”平臺,設計了一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案,將手機作為一種互動學習的工具應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科學學習習慣,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提升自主學習技巧,著眼于學生能力和素質全面提高,進一步滿足崗位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二、教學目標設計
《物流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課程的開設旨在使學生通過“思→學→踐→會→用”這一學習路線,獲得相關知識、能力與素質,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物流工程》以物流的基本概念,系統與系統思想為主,具體掌握物流的地位和功能,系統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形態,物流系統的目標和要素集成,物流系統的效益背反特點,理解物流系統的流動要素、功能要素和支撐要素及各種要素之間的沖突;熟練掌握系統工程的常用技術方法;掌握物流工程的建模、仿真、預測、規劃、評價及決策的基本流程。
2.能力目標:課程通過理論講授、案例教學、仿真實踐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分析、預測、規劃、評價、決策的能力,如對配送中心商品基本信息與周期訂單資料進行分析,結合企業未來發展趨勢,對配送中心內部布局進行總體規劃,并繪制配送中心布局平面圖;具有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物流工程中的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
3.素質目標:通過學習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物流工程產生興趣,并把系統工程方法論作為手段,幫助學生進行個人學習、工作、生活分析,從內心全面樹立系統及系統工程的思想。此外,在教學中滲透要具有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品質,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協作精神,有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作風以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目標根據思政教育、認知過程和情感發展逐漸實現,在不同的環節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實現《物流工程》課程的教學目標,如圖1所示。
1.思政領域教學方法:課程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作為物流人扛起社會民生發展之責任,挑起經濟運轉之重要使命,懂得要更加努力學習,強大自己,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認知領域教學方法:前兩章是本課程的基礎部分,共用9學時。對于初次接觸“系統工程”的學生來說,這部分學習并容易理解,因為有較多抽象、學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需要記憶和理解,這兩章的知識若沒有深入的理解,會影響后續內容的展開。為打消一些學生期末突擊學習想法,教師在導入課程時就引導學生“如何建立系統思想和工程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采用精講與自學、討論與啟發的教學方法。
第三章到第九章,共計55學時,是課程的主體部分。對于不同的章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第三章主要采取案例教學和小組展示,使學生能夠對不同方法論進行比較應用,掌握不同分析方法的應用特點和使用流程。第四章采用探究法,指導學生利用中國期刊網,通過檢索和高級檢索獲得需要的信息。第五章至第九周章采用實驗型教學、仿真型教學與混合型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物流企業經營的目標,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數學模型,并進行模型仿真,為物流工程的規劃、評價、決策提供依據,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領域教學方法: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技巧,教師日常教學注重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監督,提供多渠道的學習支持服務,提高多維教學互動。
四、教學內容設計
《物流工程》課程,根據大綱共分9章,共64學時,其中理論教學32學時,實踐教學32學時。課程從學生及崗位需求出發,對知識進行重塑。與時俱進,利用社會流行詞匯,打造九個學習任務模塊(如圖2所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程注重過程性考核,設置了四種過程性考核形式,分別為四次作業、小論文、課程設計,全過程貫穿考勤、課程互動等課堂表現考核。
五、教學組織設計
課程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設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課程主線采用BOPPPS教學模型,將劃分為導入、學習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個環節,如圖3所示。編寫本節課程的學習任務清單,并于課前推送至學生群、“雨課堂”平臺,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完成任務清單中的課前任務,學習任務清單中將每個環節設計清晰化、可實施的教學流程,讓學生提前感受課程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進度。
1.課前:收集、制作教學資源,教學課件和學習任務清單推送到至學生班級QQ群和“雨課堂”平臺,實現學生線上自主預習工作,初步感知課堂教學內容并思考問題。
2.課中:學生通過課前環節,完成學習任務清單中的任務要求,帶著問題進入線下課堂。教師對于學生預習時存在的困惑、前測問題進行重點講授,并導入情景問題,利用“雨課堂”的投票功能進行翻轉課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教學,并對知識進行延伸學習。
3.課后:課程結束后,教師整理本節課程的教學資源和課后作業推送至“雨課堂”平臺上,同時,還可以把從“雨課堂”中獲取的學生課堂反饋進行整理,考查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并進行深入反思,有效指導下次的課堂教學。此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在平臺中留言,進行互動討論,教師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延伸學習。
六、教學評價設計
課程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只有建立暢通的評價反饋渠道,了解教學各階段教學效果,進一步修改課程教學設計,才能確保教學目標更好的實現。本課程從課程準備、課程實施、課程總結三個階段,進行教學評價,如圖4所示。
1.課程準備階段:在課程教學前,一方面要在學期初開課前,與將學習本課程的學生座談交流,與前導課程課教師交流,了解學生對《現代物流學》、《運輸管理》、《采購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課程的學習情況,結合學生學習心理和學習特點,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防疫背景下,探究各線上教學平臺的特點,提前收集、制作教學資源,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
2.課程實施階段: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多層次評價方法,實施課程教學評價:利用過程性評價、教研室內部聽課及教學督導評價等多層次、多渠道,了解及評價教學效果,對教學過程進行及時調控,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性評價設置了四個過程性考核項目,根據學生考勤情況(20%)、個人作業(40%)、案例分析(20%)、課堂展示(20%)計算學生平時成績。
3.課程總結階段:課程考核結果作為課程總結階段評價的重點。本課程考核方式為考試。期末總成績包括平時成績(50%)與期末成績(50%)。其占期末總成績的50%。課程結束后的期末考試,更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占期末總成績的50%。此外,課程負責人在學期結束后,要組織召開學生座談會,通過與學生交流、信息反饋,進一步評價教學效果的優劣,更好地指導下一論的課程教學,從而實現《物流工程》課程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作者簡介:
谷雨,性別:女,出生年月:1989年2月,民族:漢族,籍貫:威海,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
基金資助:山東管理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YJG2019-01:基于“微信+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物流工程課程中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