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旻璐 施煒 顧窗林
摘 要:在當前社會對人才需求逐漸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培育人才,如何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如何培養實用型人才是眾多高職院校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產教融合”以及工作室模式有著共同點,都是在現階段高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本文立足于高職院校的角度,通過對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探析,力求找出適合高職院校發展的移動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產教融合;移動商務人才;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2(b)--02
在當前這個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社會對于移動商務人才有著越來越廣泛的需求,作為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移動商務有著非常大的市場潛力,并且在未來發展當中一定會面臨又一次發展的高峰。相關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使現階段的社會各界開始重點關注人才的培養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而本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展開研究的。
1 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相關介紹
1.1 傳統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首先完成對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介紹,通過這種形式增強對其的了解,從而使后文的分析更加簡單。
所謂工作室模式,就是一種較為新穎的,以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的的人才培養方式,這種模式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特別適合現階段的高職院校的使用。對于高職院校的移動商務人才培養而言,工作室模式的應用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在傳統的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當中,整個“工作室”團隊當中的領導是教師,而教育對象則是學生,在這里就是移動商務專業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夠圍繞其專業進行項目實踐,這些項目多是來自于學校安排或者社會方面。學生通過實踐項目進行學習和知識技能的積累,從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為社會應用而服務,能夠在剛畢業的時候就能夠適應崗位。這種工作室模式其實就是精英教育,參與到這種工作室模式當中的學生是從專業內優秀學生群體當中進行選拔,而教育方式也與普通學生相比有著較大的優越性。
1.2 創新型工作室模式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傳統工作室模式培養的專業化以及職業化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要求,而這就對工作室模式提出了多能化和復合化的要求,現階段的人才培養必須同時對其創新性進行培養,而創新型工作室模式的創新特點就在于此,較之于傳統的工作室模式而言,現階段的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發生了多個方面的轉變,如制度的轉變以及實際運作的轉變,等等,在更新學生管理模式,提供更多的項目原則,創建更加優秀的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并且結合教師的指導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除此之外,還有政府、企業以及高校的三方結合。
通過上述文字已經可以明確感受到現階段創新型工作室模式的優點和進步,對于人才培養方式、人才培養內容,以及實際的培養模式等各個方面都完成了相關的升級。不過無論再怎么升級,其最終目標都是提升學生綜合水平,為社會完成更加優質的人才輸送。
2 工作室模式下高職院校移動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實踐
經過上文的簡要敘述可以發現,現階段的工作室模式已經有著較大的優越性,接下來本文將展開具體的實踐分析。
2.1 工作室組建與目標
工作室的組建由某高校主導,工作室教師為校內優秀專業教師,工作室學生的選擇從整體移動商務專業學生當中完成,不具備差異性;工作室的目標是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實用性移動商務人才;工作室的項目來源為學校分配和企業給予。
2.2 工作室管理方式
在入學開始后三個月完成參與工作室的學生選定,并且在工作室內部進行以學期為周期的定期評比,對于其中不合格的進行淘汰,此項目培養周期為兩年,按照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完成崗位培養規格設計,以下為具體的管理模式。
(1)需要在工作室內每個小組投票選取組長,并且每學期一次對組長進行輪換。組長的選取主要是為了保證工作室的管理。
(2)將學生作為工作室當中的主導,通過任務驅動來完成實踐,所有的小組都要認領其項目任務,導師在工作室當中的工作是解答以及指導,起到輔助的作用。詳細制定所有小組的任務驗收規則,包括標準、時間、質量、要求,等等,同時學生需要記錄在工作室內的實踐行為,保證能夠及時查找記錄以及為后續的學生提供經驗。
(3)學生應當周期性地進行自我總結,以每周作為一個周期,總結內容是本周期內所做的任務、工作當中的不足以及后續周期的安排,等等。
(4)需要定期召開交流會進行項目心得交流,可以同組內交流,也可以不同組之間交流。
(5)所有學生都有自由選擇項目的權利,每個小組的項目選擇可以通過投票來決定。
2.3 項目管理與管理方式
學生應當主導項目管理工作,而工作室當中的導師就如上文所述起到輔助作用。學生可以決定導師的去留,如果認為導師能力不足可以申請投票表決,向學院申請更加優質的導師來進行輔導。按學期進行考核,考核需要具有綜合性,根據考核結果來決定學生的去留。
這種模式符合工作室人才培養的標準,也符合產教結合的要求,從當前的實踐結果來看,這種模式有著較高的質量。
3“產教融合”驅動下高職院校工作室模式移動商務人才培養
從上文的實踐分析當中已經可以驗證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移動商務人才培養的有效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分析措施并對其進行進一步優化。
3.1 營造良好的工作室環境
環境好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就本文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構建出良好的工作室環境:第一,必須與以前的專業教學課程環境進行劃分,現階段的工作室環境如果還跟課堂環境一樣,處于這個環境之下的學生就會下意識地按照以前的方式進行學習,從這個角度來看,工作室必須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打造出職業氛圍,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地貼合其未來所要工作的企業,包括環境的布局、工作的氛圍、工作室的文化等多個方面,使學生意識到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學校,進入到企業當中;第二,學校應當在和企業深入合作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硬件需求進行滿足,保證校企資源在這方面的資源傾斜,通過這種形式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
3.2 教學內容重構
工作室模式下的教學應當在最大程度上進行精簡,也就是說只保留學生畢業所需要的必修課,對其他的課程進行剔除,從而為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到工作室實踐當中,而工作室課程體系應當根據移動商務專業特點來完成,加大實踐課程在其中的比重,保障人才的實用性。在工作室環境下應當給予學生最大程度上的自由,允許學生自由實踐、自由討論、自由學習,同時教師的教學活動同樣要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避免傳統教學模式下單一的傳輸與接收知識的方式,使工作室模式下的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教師應當在原則允許的情況下不對學生進行干涉,使學生自主地探索工作室中的項目,自主地完成實踐,甚至是自主地建立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教育內容應當以項目為出發點,學生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為了項目建設而進行的,項目有可選擇性,可以從企業項目、學校項目、大型競賽項目以及導師提供的項目當中進行選擇。
3.3 加強師資團隊建設
如果沒有優質的教師團隊,就很難培養出預期計劃內的目標學生,就本文而言,對工作室模式下的師資團隊進行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雖然學生選拔沒有要求,但是教師一定要優秀,應當從學校內的優秀教師團隊里完成選拔,保證所選出來的教師有著豐富的理論和教育經驗,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其次,工作室導師還可以是與學校進行合作的企業里的人才,這方面的人才絕大部分都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而工作室模式更是以重視實踐著稱,所以兩者的結合大有益處;最后,學校可以和企業共同出資來聘請專業團隊,一般來說這第三方團隊的聘請都是從模范院校、研究機構當中進行,這些團隊自然綜合素質非常高。
3.4 完善人才考核體系
在上文的實踐分析當中已經說過,工作室模式的實踐下會定期清除一批學生,而以什么樣的標準進行清除就要依賴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考核體系的建設。首先,在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的時候應當綜合考慮其理論知識、實踐水平以及其所進行的項目的研究成果和在工作室當中的表現,并且按照人才培養需求對每個方面進行比例劃分,從而使人才評價更加科學化;其次,要采用定期考核的形式進行評價,也就是說根據上述考核手段產生的結果來對其中不合格的學生進行淘汰,同時再在專業內進行學生招募,對工作室內學生進行補足,在上文當中工作室學生實時記錄的情況下,進行補足的學生一般不會出現工作上的斷層;再次,是獎勵制度,只有上述懲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需要針對考核優異的學生進行一定的獎勵,包括物質獎勵以及機會獎勵,所謂機會獎勵就是給予學生更多的畢業后選擇就業的機會;最后,是上述獎懲機制應當在教師團隊當中同樣適用。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產教結合驅動下高職院校的移動商務人才培養結合工作室模式能夠展現出良好的效果,但是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手段,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應當對其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考慮。
參考文獻
項纓,李顏娟.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雙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8(11).
趙娟.基于工作室的高職計算機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7(47).
王娜.高職“雙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分析[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04).
雷妍.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究[J].科技視界,2017(16).
王瑩.創新經濟背景下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路徑探析[J].現代營銷,2019(09).
盤紅華.基于“產教融合、平臺支撐”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
倪名揚.產教融合視角下跨境電商工作室培養模式的探析[J].生產力研究,2018(09).
①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產教融合”驅動下高職院校移動商務人才培養新模式——工作室制的研究》(2019SJA0682)。
作者簡介:鄭旻璐(1987-),女,回族,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移動商務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