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慶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尤其是在國家教育部門“雙減政策”出臺和實施的當下,語文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將會越來越凸顯。但從現實的層面來講,落實雙減政策和語文課程改革內容的多項舉措大多是片面化和形式主義,并沒有取得實際效果。以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為例,這種形式主義就表現在教師始終延用舊的傳統習慣,不僅使作業枯燥乏味,更使得學生始終在完成重復性和無效性的工作,這也就是現代小學生課業壓力過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為切入點,集中探討了“雙減政策”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作業有效性、創新性和趣味性的方法,以期能夠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管理;雙減政策;落實
引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作為有機融合這雙重屬性的產物,語文課堂作業既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又是學生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受到傳統守成性教育思想的影響,現階段小學語文課程作業的布置上還是體現出了明顯的應試教育特征,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知識、技能和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積極發現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的問題,并集中探討其有效的優化措施,不僅是新課標理念和精神的重要要求,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具體來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上主要暴露出以下問題:
(一)作業量普遍較多
題海戰術是語文教師為了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對所學新知識進行鞏固,從而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現階段我國作業設計方面主要采取的模式。盡管它能夠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但也為小學生造成了不必要的作業負擔。有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小學生每天要花費半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作業,倘若語文基礎知識不扎實,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二)題目質量普遍較低
1.作業設計形式過于單一
現階段小學語文作業多以書面作業為主,作業題型大多是記憶性的知識鞏固題,如默寫、背寫、組詞、背誦等。對于這種作業類型,小學生已經習以為常,只需要對教材中已有的知識點進行反復記憶即可完成,缺乏一定的實踐性,更不需要學生調用自身的發散思維。同時,也反映出了小學語文作業的機械性、枯燥性,對于思維較為跳躍的小學生而言,這種單一化的作業形式會不斷消耗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使原本應當是一種高效思維活動的作業變成一種低效的筆頭活動。
2.作業布置缺乏針對性
小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化,所以在學習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方面就會有所區別。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上也應當體現這種差異性。但實際上,教師在作業布置上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缺乏針對性,導致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當作業較為簡單時,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就會覺得作業沒有實際價值,當作業較難時,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就會心生作業壓力,無論是哪種情況,均無法發揮作業對學生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提升的實際作用。
3.作業具有明顯的應試色彩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往往是圍繞考試重難點內容來進行設計,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解題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一種認識,即做作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但是,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語文作業的設計目的已經不再是應付考試,而更應該側重于向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方向轉變。
(三)作業內容的涉及面較窄
現階段教師布置語文作業的出發點大多依賴語文教材或者市面上流通的良莠不齊的參考資料,忽略了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僅沒有充分利用學生生活和周邊的豐富學習資源,更加缺乏實踐性作業內容的涉及,從而使得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限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如何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小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語文教育的重要改革內容。針對我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面暴露出的諸多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大量優秀人才,語文教師要首先轉變作業設計觀念,同時,從以下幾個維度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做出調整:
二、突出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和層次性
實踐性是小學語文課程最突出的特征,同時也是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感的重要保障。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有賴于語文課堂的實踐外,還需要在課后作業的設計上有所體現,即以一種新穎的、趣味十足的實踐作業形式將語文內容與語文課后作業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動手操作創造一個良好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智慧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只有一個地球》的內容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一個簡易地球儀的制作作業,并在上面標記出哪里是陸地、哪里是海洋、哪里是草原等。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將對地球板塊的構成和海陸的分布有更直觀的感受。
三、突出作業內容的多樣性和針對性
在單一化書面作業形式的影響下,學生普遍缺乏作業寫作的興趣,從而使得作業完成情況和作用發揮情況的效果并不理想。因而,若想減輕學生在作業寫作上的壓力,提升作業寫作質量,就需要豐富作業內容的多樣性,多增加一些實際性的作業內容。
(一)游戲型作業。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所在,將小學生的這種年齡特征融合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上,就出現了游戲型作業。對于小學生而言,在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完成這種類型的作業時,可以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大化挖掘和開發,從而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討精神。比如在學習完《草船借箭》內容時,教師可以把學生以4人為一組的標準進行小組劃分,讓學生分別扮演諸葛亮、周瑜、魯肅和其他士兵的角色,將草船借箭的故事通過舞臺劇的形式在課下進行排練,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原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實踐性較強的作業類型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
(二)鑒賞型作業。
通過語文學科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藝術鑒賞能力,這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將這一目標貫穿于語文作業設計上,就需要增加一些鑒賞型的作業,使學生獲得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啟蒙。同時,在鑒賞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創作風格和作品的深層內涵。比如在學習完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歌的鑒賞活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而建立起自身的高尚道德品格。
(三)競賽型作業。
小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因而可以布置競賽型的作業,這種與學生心理特征相吻合的作業類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語文作業中。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增強學習體驗感和作業成就感。比如在學完《身邊的“小事”》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身邊的‘小事’”主題演講比賽,讓學生分享身邊的人、事,從而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作業完成上,同時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四)綜合型作業。
顧名思義,所謂“綜合型作業”就是綜合多種作業類型的作業設計方式,通過融合多樣化的作業方式,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同時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由于綜合型作業方式較為復雜,因而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從旁輔助和引導,以有效提升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比如在學習完《海底世界》內容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作業:
①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到海洋博物館,游玩的同時,感受海洋動物的多樣性;
②以5人為一組的標準進行組內分享,如討論我喜歡的一種海洋動物;
③觀看《海底總動員》影視片段,在小組內進行分角色表演,并在課堂上對表演成果予以展示。
在這種作業類型中,既涵蓋了實踐性作業,又涵蓋了賞析性作業,又涉及了游戲型作業,學生在綜合完成各種作業的過程中,將會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知識,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突出作業批改的有效性和精準性
作業批改是教師作業設計工作中及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作業設計方向和內容的重要依據。精準有效的作業批改,將對小學語文作業增效減負的實現發揮重要作用。但現階段教師在作業批改時,往往是采用判斷對錯的形式化作業評價方法,在評語上也只是以書寫工整、優良中差等單一化的評價用語為主。這種單一化的批改方法,一方面無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使學生對作業寫作心生厭煩;另一方面,這種評價方式也不具備評價價值,學生既無法從中受到激勵,也無法獲得作業的應有效果。
因而,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語文作業批改方面要注重凸顯作業批改的精準性和有效性,要充分發揮作業批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使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收獲,或者是知識的鞏固,或者是技能的提升,或者是語文自信的增強。首先,要確保評價的針對性,即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學習表現做出相應的評價,比如“錯別字有所減少”、“書寫更加規范”等;其次,要確保評價的藝術性,即對那些基礎較差、書寫不規范或者未能及時交作業的學生,在進行作業評價時,要注重對其敏感心靈的保護,相較于直接表達學生作業完成的實際情況,可以以更加委婉的語言來評價。
結束語
小學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還可以提供一個探索新知識的平臺。若想使得小學語文作業能夠盛放智慧之花,使小學生在熱愛的狀態下完成作業,從而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對當下“雙減政策”的相關內容和要求有明確的認識,不斷探索小學語文課堂作業減負增效的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兵.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減負增效”[J].科學咨詢,2011(36):122-123.
[2]宋榮.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甘肅教育,2020(05):129.
[3]馬瑾瑜,張海安.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探討[J].新課程,202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