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聶 陶雪蓮 陳秀杰 劉文兵
摘要:推進并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為此,從全員育人優化育人隊伍、全程育人貫穿學生成長過程、全方位育人提升課程思政實效三個方面著力,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三全育人;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課程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礎,實現“三全育人”,必須占領課堂教學主陣地。相對于通識課程,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專注度更高,因此,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容易受到專業課以及專業課教師的影響。本文就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如何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分析探討。
一、“三全育人”的內涵
“三全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員”是指學校里的所有部門、所有教職員工均有育人的職責;“全過程”是指立德樹人要貫穿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全方位”是指育人要體現在學生成才的德智體美勞等方方面面。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有些高校不是從“三全育人”的真實內涵出發推進此項工作,而是把“三全育人”單純窄化為片面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理念提出的背景正是基于當前育人只注重知識育人,而忽略了對學生全過程、全方位培養這一事實,沒有真正體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統率性和全局性。實際上,“三全育人”工作應內含于學校所有育人主體的日常工作中,應與教學、科研、服務、管理、組織等工作融合為一體。
將“三全育人”做窄化處理,容易產生兩種后果:一是教師把“三全育人”當作教學科研之外的工作來對待,認為這項工作與自身的核心業務關系不大,將“三全育人”與教學科研工作對立起來。這樣一來,“三全育人”就變成了教師的負擔。二是背離“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的初衷。“三全育人”所強調的育人工作是與學生專業知識及能力提高的有機融合與無縫銜接,但這一理念在具體落實時,易于成為高校思政工作部門的工作,全面育人的效果很難實現。正確把握“三全育人”過程中的政治性和方向性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育人的過程中強調育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三全育人”活動的應有之義。實際上,“三全育人”活動中的思想性、政治性、方向性、目的性,應體現于育人的所有部門、所有人員、所有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力求人人、事事、時時地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此外,在育人的過程中強調育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意味著以政治方向的統率性完全代替“三全育人”。教師不能將“三全育人”窄化為純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丟掉專業培養、文化熏陶、組織教育及管理服務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二、全員育人,優化育人隊伍
學校每一個崗位、每一名教職員工都負有育人責任,只有育人者在思想深處領會并自覺接受“三全育人”理念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合理性,并切實將這一育人理念融入育人實踐,才能將“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一)統籌兼顧,明確全員育人的職責
育人的效果與教育實施者的職業道德以及思想境界有很大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實施者的育人理念。這就要求教育實施者提高思想意識,增強工作責任心和責任感,組織好學生的各項工作,不能出現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專業課教師要強化育人育德的職業素養,深入挖掘課程教學中的育人資源,將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融入與學生相處的每時每刻,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思想氛圍。行政人員要積極配合,有效發揮行政職能,制訂更長遠的教學計劃,為課程思政的實施、研究和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后勤服務人員要加強后勤保障,積極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在關心人、幫助人、服務人中教育人、引導人。全體教職員工要改變被動地完成崗位工作任務的思維模式,關注和服務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自己的崗位職責內恰當、自覺、有效地育人,切實形成全員育人的育人環境。
(二)上下聯動,形成多方參與的教育合力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要求參與育人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名教職員工做好配合,強調育人主體之間的綜合性、協同性和統籌性。首先,各個部門不僅要完成本部門承擔的育人任務,更要在育人的整體框架中破除“狹隘部門主義”,實現各部門工作的銜接、信息的共享、資源的共同挖掘等,同時在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其次,建立由專業課教師、行政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組成的課程思政混編協同團隊,實現職能互補、優勢疊加,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路徑。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行政人員管理育人,后勤服務人員服務育人,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學生受教育的效果。只有發揮出每一個人的作用,切實形成多方參與的育人環境,才能凝聚成一股持久的、強大的教育合力。
三、全程育人,貫穿學生成長過程
專業思政要實現全程育人,包括課堂上,也包括課堂外,從學生進入校園報到,到學生畢業離校,甚至在離開校園后,如有必要,都屬于開展育人工作的正確時間。一方面,課堂上、實驗室里,教師認真備課,學術作風嚴謹,是對學生的直接教育示范;另一方面,課堂外,教師以身作則,也處處對學生起到無聲的教育熏陶作用。特別是課堂外的師生互動尤為重要。許多青年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是其思想仍然不成熟,在專業領域和社會領域都還有許多未知的知識。教師在課后答疑中,不僅要對學生在專業技術知識方面的疑問進行解答,還應對涉及國家政治、社會時事、個人生活和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傳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本科生導師制就是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進行言傳身教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因此,教師要全方位理解立德樹人,形成全過程育人的格局,從而促進“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中,一是深度挖掘每個章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二是全面收集思政素材,包括圖片、視頻等內容,錄制微課,引導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自主學習;三是建立微信課程群,學生可以在群里開展合作學習以及交流探討相關專業問題。當課程修完后,教師可以在微信群中引導學生繼續展開學習和探討;當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難題時,還可以通過微信群向教師或同學詢問、請教。這個時候,教師不能抱有“學生已經學完該課程,不需要我教育了”的思想,而是要進一步發揮平臺優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教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精神導師,才是“全過程育人”的真正體現,從而真正發揮出“三全育人”應有的作用。
四、全方位育人,提升課程思政實效
“三全育人”是一個開放、嚴密、系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它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各個時期,整合各種德育教育資源,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形成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事事有德育的良好局面。同時,它抓住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開展全方位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開放、多變的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德育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除了在課堂上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結合,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教師還要善于發掘實踐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和元素,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課的知識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實踐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習的知識進行創新和創造,同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實驗課教學之中,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領,實現實驗課程的“課程思政”目的,從而不斷地強化“三全育人”的實施。例如,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課中,教師應該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實踐操作環節。(1)在項目選題階段,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自由組建團隊,綜合團隊意見選擇課題內容。(2)在課題討論階段,讓學生根據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實踐案例開展調查研究。(3)在系統設計階段,組織學生通過討論確立可行性方案,優化設計環節,分析業務流程并進行風險評估。(4)在系統實施階段,輔導學生針對信息系統組織架構、開發方案、程序測試等問題進行完善,并形成相關報告。(5)在項目展示階段,推薦一名項目組成員進行報告演示。以上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出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以此讓學生明確課程思政的真正價值。另外,畢業設計也是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一個較好途徑。從選題到設計再到執行,都可以培養學生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設計開發信息系統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
五、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項系統工程,正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有用人才。通過積極開展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思政建設,在實踐中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中,做到價值引領與專業技能有機融合,解決育人主體間的協同性和協調性問題,能夠真正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是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13504)、陸軍勤務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許真.我國高校體驗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8.
[2]馬靜宜.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七個維度[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9(06).
[3]王禹,張建雙.新時代高校安全文明寢室創建途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7).
[4]王旭東,孫淑秋,孫旭. 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的實施困境及突破路徑[EB/OL].(2021-06-20)[2021-10-15]. https://www.handmsg.com/page/2021/0620/8490704.shtml.
(責任編輯: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