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多變,各種利益分歧、矛盾沖突相互交織,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種張力、化解各種沖突,有效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高校輔導員法治思維養成的成效如何,直接影響到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本文分析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我國高校輔導員加強法治思維養成的必要性及法治思維的三層含義,并提出培養高校輔導員法治思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疫情防控 常態化 ?高校輔導員 ?法治思維
經過舉國上下的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始終處于常態化的防控狀態,但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并沒有徹底排除,特別是新冠病毒變異總體呈加快趨勢,發現變異株的國家在不斷增多,使我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持續加大。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要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慎終如始、再接再厲,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決不能讓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盡棄。高校作為疫情防控的主要戰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主要依靠經驗的模式也在俏然改變,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引導者,在學生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高校輔導員的需要培養法治思維以適應這一變化。
一、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加強輔導員法治思維養成的必要性
1.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劇增
目前,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任務是守牢校門、管好學生。管控好學生返校問題,是當前高校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一段時間以來,出現了高校學生不服從管理擅自提前返校,擾亂學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案例。陜西省和江西省的多所高校處分擅自提前返校的學生。這種“硬核”做法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輿論對涉事學生法治意識不強、紀律自覺性不夠給予嚴厲批判,同時也對高校給予學生紀律處分的做法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武漢市某學院緊急征用學生宿舍作為新冠肺炎醫護隔離點,在處置學生宿舍的私人物品時,隨意丟棄,一些男性志愿者入住女生宿舍且隨意查看學生私人物品、拍照及調侃,引起學生強烈不滿。還有鄭州某學院在收集學生防疫個人信息時出現信息泄露事件,近萬名學生的姓名、身份證、學號等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影響。這些案例是高校輔導員以前未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處理起來很棘手,如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社會輿情,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2.現階段高校輔導員的法律素養不高
2017年教育部修訂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文件規定“高等學校應當按總體上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各個高校為了滿足這一規定,近幾年來大量引進輔導員,大多數學校對應聘人員專業不設限制,什么專業的人都可以前來應聘,有法律基礎的應聘者廖廖無幾,高校輔導員整體的法律基礎比較薄弱。在高校輔導員日常的各類培訓中往往比較重視心理健康、溝通技巧、管理能力等內容的課程,很少融入法律課程,特別是涉疫情法律知識更是少之又少。同時,高校輔導員學習法律法規的內生動力不足,因為學習法律知識和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年度考核沒有掛鉤,高校輔導員應付日常事務已經是精疲力盡,無暇兼顧法律知識的學習。由于高校輔導員法律知識的匱乏,在處理涉及疫情的法律問題時往往差強人意。主要表現為簡單粗暴、無章法,比如有些高校輔導員隨意查看學生行動軌跡,這有可能侵犯學生的隱私權,有的高校輔導員隨意處置因疫情原因學生遺留在宿舍的個人物品,這可能侵犯學生財產處分權。
3.高校輔導員實現職業化及專業化的需要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明確要求要引導高校輔導員系統學習掌握與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是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趨勢,具備法治思維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也是衡量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能力的重要標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出現許多新的法律問題,如學生提前返校、隱瞞行蹤、發布不實信息、爬墻出校園等,迫切要求高校輔導員具備法治思維,把學生工作納入法治軌道,自覺運用法律、法規管理服務學生,逐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學生管理機制,增強學生管理工作實效,從而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合法性和科學性。
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法治思維養三層含義
(一)高校輔導員要掌握和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知法是培養法治思維的首要環節,高校輔導員只有對具體的法律法規了如指掌才能在工作中運用自如,才能夠依法依規辦事。首先要掌握與疫情防控工作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再次就是要掌握國家有關防疫的政策和最新的會議精神,如有關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管理細則等。
(二)高校輔導員要樹立和貫徹法治的理念
高校輔導員在處理涉及疫情的法律問題時,要堅決樹立起法治理念,并在工作中自覺貫徹執行。比如收集學生疫情的信息時,注意學生隱秘權的保護,設置應該的權限。按照“學生私密申報、后臺統一查看”模式,保證“每名同學只能看到自己信息”,避免“全部信息被全部人看到”。在設計信息采集內容時,最小化的采集最需要信息,只采集最需要的信息,避免采集信息的擴大化。通過在信息采集表格標注“注意保密,不可外傳”等字樣、開展個人信息安全培訓等方式,盡可能保護學生的隱私權。
(三)高校輔導員要學會運用法律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所謂運用法律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就是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具體而言,即在解決大學生管理中涉及疫情的法律問題時要講法律、講證據和講程序?!爸v法律”要求高校輔導員在處理涉及法律和校紀校規方面的問題時,要以法律和校紀校規為準繩來判斷事情的性質,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講證據”要求高校輔導員處理問題的時候,要有證據意識,以證據來服人,在掌握充分證據的情況下,正確運用法律和制度來解決問題?!爸v程序”即要求高校輔導員在處理問題時遵守既定的程序,要嚴格按照法律和制度規定的程序辦事,同時也要引導和教育學生按照法律和制度規定的程序來思考、處理和解決問題。比如在疫情期間,有一位正在實習同學擅自離開工作崗位,企業堅持按照相關管理規定,給予學生紀律處分,學生則堅持認為企業涉嫌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筆者經過多方走訪調查,收集證據,了解到該學生之所以離開是企業原先答應給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因為疫情原因臨時被取消,學生不滿意企業安排的其他工作崗位。經過溝通,對學生進行一番批評后,企業不再追究學生的責任,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三、加強高校輔導員法治思維養成的途徑
(一)完善高校輔導員學法用法的頂層設計
1.在高校輔導員的年度考核中加入學法用法這一項內容,進行量化,賦予一定的分值,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的加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注重對疫情防控法律知識的學習,有“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有了
2.在高校輔導員的培訓中加入學法用法的課程,高校可以針對疫情防控,開展專題的法律知識培訓,增加高校輔導員對涉疫情法律知識的熟悉度。還應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進行學習,通過輔導員工作坊、輔導員沙龍等平臺,就涉疫情法律問題開展交流研討。
3.在輔導員職稱晉升中加入學法用法的條件,現在大多數高校對輔導員職稱評定實行單列,可以在評定條件設置學法用法這一“門檻”,必須學習一定學時的法律科目,并通過考試才能有資格申報上一級的職稱。通過各方面的不斷滲透,使法治教育形成一種校園氛圍,高校輔導員的法律意識提高了,自然會帶動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
(二)營造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高??梢耘e辦以涉疫情法律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動員廣大輔導員參加。還可以舉辦輔導員法律知識講座,邀請法律人士就涉疫法律案例進行交流分享。還可以在高校輔導員辦公室懸掛防疫法律標語,以此營造一種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法律素養。另外,各高校還應盡快出臺違反傳染病防治方面的處分規定,讓高校輔導員在處理學生在防疫中的違紀問題有法可依。
(三)加強對輔導員法治意識提升工作的督查
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學法用法的督查,一年組織一兩次學法用法的考試。每年在高校輔導員隊伍中評選“法律達人”,表彰那些學法用法表現突出的輔導員。對于在處理學生管理法律問題中表現失當的輔導員,要給予通報批評,建立長效獎罰機制。
結語
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涉及學生切實利益,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今天,加強高校輔導員的法治思維養成尤為重要,只有用法治思維處理涉及疫情的突發事件,才能讓疫情防控更加有效,更加高效率,提升學生的和家長的滿足感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 鄒巧宜.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研究[J].長江叢刊,2018(9).
[2] 陳阿娣.試論基于依法治校視野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
[3] 高山.高校依法治校的內涵及其實施路徑——基于治理理論的視角[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
[4] 劉貝民.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法治思維培養研究[J].智庫時代,2020(2).
[5]林泉.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教師法律素養提升路徑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6(29).
[6]唐圣華.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的提升[J].東方教育,2016(19)
[7]劉楊.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提升路徑的探討[J].青年與社會.2020(25)
[8]魏競超.依法治校視野下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提升策略[J].知識庫.2017(13)
[9]尤妙 陳茂國 許紅梅.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優化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1(9)
基金項目: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輔導員專項課題
藍磊斌 ?男,廣西馬山縣人,公共管理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與旅游學院黨委副書記,編審,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