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叢叢
摘 要:英語閱讀作為高中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輸出方式之一。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更在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與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英語教學,需重視實效性與可操作性,才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文化品質和思維品格。本文采用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觀察、訪談、調查等方法收集數據,深入探討了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英語閱讀圈教學活動。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閱讀圈;教學活動
1 “閱讀圈”教學模式
閱讀圈活動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英語文學教學活動。該活動主要以學習者為主體、以意義為中心,鼓勵學生閱讀思考、聯系自身、提問分享, 從而獲取對文本的深層理解,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品格和思辨能力。作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之一,閱讀圈活動亦是彈性的和動態的。閱讀圈活動的主要角色分別是討論領隊(Discussion Leader)、總結員(Summarizer)、圖式講解員(Illustrator)、文化收集員(Culture Collector)、詞匯大師(Word Master)和聯結使者(Connector)。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閱讀任務,邊讀邊思考,提出問題、構建圖式、聯系實際、比較文化、討論交流、分析評價。
2 核心素養下英語閱讀圈教學的重要性
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英語閱讀圈教學的重要性,基于新課標核心素養理念的視角下,主要涉及如下幾個方面:(1)在閱讀圈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自主閱讀完成既定任務并借助同伴間的相互協商來建構意義,鍛煉了學生的分享和交流的技巧,培養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2) 在學生表達自身對文章的理解意見后,教師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進行組內和組間評價,從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課標所強調的核心素養。(3)閱讀圈教學活動實例分析。筆者以人教版選修一Body Language 為例,對英語閱讀圈教學進行實例分析。(4)主題語境:“人與社會”下的“跨文化溝通、包容與合作”,涉及的話題為“跨文化交際”。What: 本文屬于說明文,介紹各國使用不同手勢進行問候的社會習俗。Why: 通過介紹四種不同的手勢問候習俗,開闊學生視野,學習不同國家的社交禮儀,引導學生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避免面對文化沖擊(culture shock)時出現社交錯誤,從而實現正確、恰當、得體的跨文化交際。How:文體特征:說明文,結構清晰,邏輯明確。綜合運用舉例子、引用、類比等說明方法。邏輯結構:大體屬于“總-分-總”結構,層次清晰。語言特點:簡潔明快,清晰易懂;使用第三、第二人稱視角,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引用對話,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活潑度。(5)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具備一定的詞匯和基礎,有一定跨文化交際基礎,具備一定文本解讀與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提高文本分析能力、具體文化理解、質疑審辯思維與自主學習深度思考能力。
3 教學目標
課時目標重點。語言能力:理解與運用肢體語言詞匯,梳理概括文章內容,在閱讀圈中描述與闡釋文章內容與任務內容,應用與實踐各種手勢表達的恰當含義。文化意識:提高學生得體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培養學生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樣性。難點、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文化差異原因,分析評價他人的展示,想象與創造肢體語言宣傳海報。
4 教學設計
4.1 教學過程總體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課前預習檢測及角色分配, 課中包含情境導入、專家組討論、原始組分享及海報制作、畫廊漫步、評價與點撥、總結&作業,課后反思。課前預習檢測主要為學習理解類活動,課中閱讀圈活動主要為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活動。
4.2 課前預習檢測及角色分配
主要內容: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后完成詞匯測試,梳理文本大意并畫出文章框架圖;教師按學生特點分配閱讀圈角色。活動層次:學習理解類活動中的獲取與梳理。設計意圖:檢測學生預習情況,幫助學習獲取與梳理文本重點詞匯及文本大意,便于后續文本理解。
4.3 課堂閱讀圈教學環節
在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導向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此外,教師核對課前檢測資料答案并簡要講解,復習鞏固重點詞匯及文章內容,為此后的高階活動做鋪墊。
4.4 課內“三圈”共生及小組交流
全班32人,在專家組討論中,縱向圈中每4個相同角色組合形成8個專家組,共同完成各自的角色任務清單;在原始組分享及海報制作中,橫向圈中每4個不同角色組成8個原始組,互通有無;在畫廊漫步交流中,學生參觀別的專家組的作品,構成隨機的斜向圈,實現組與組的交流。在閱讀圈中,全班同學既有交叉組合又有相互碰撞,使學習效果最大化。最后, 老師給出評價反饋及總結。
4.5 專家組討論
共有4個角色,分別為話題展示者、語篇大師、文化大使、討論組長。相同角色成員交流角色的主要內容,組員要根據角色評分表對成員評價并給出修改意見,最后合作填寫各自的角色內容表。(1)話題展示者(Topic Presenter)的角色任務是利用參考書查閱詞義,搭配例句,并進行組內講解,在畫廊漫步環節展示小組作品。這個角色旨在提高學生的資料搜索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2) 語篇大師(Passage Person)的角色任務是深入解讀文本,分析語篇類型、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的關聯性。這個角色旨在提高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3)文化大使(Culture Ambassador)的角色任務是將文本與實際文化生活聯系、比較中西文化差異;閱讀補充文化材料,并在最終設計的poster上展現多元文化。這個角色旨在提高學生的對比、分析、判斷的批判性高階思維。(4)討論組長(Discussion Leader) 的角色任務是組織成員討論,就文章提出三個層次的問題(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價型問題)。這個角色旨在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組織協調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5)評價與點撥,在展示活動后,教師就展示情況,比如任務完成度、知識準確性、團隊合作程度等方面進行點評。可參照基于布魯姆提問框架的問題表來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并補充相關知識點,通過不同認知水平的問題檢測學生學習成果,查漏補缺,使學生形成更完善的知識體系,真正實現“先學后教”。
結束語
通過上述,教師首先對本課所學知識做一個回顧,這一環節旨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隨后,教師布置分層作業。分層作業的設置,為處于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利于個性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寫作能夠鍛煉學生歸納、總結、反思、用英語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并與高考寫作直接對接,激勵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擴大知識儲備。
設置一個self-evaluation的表格,不僅涵蓋對自己角色任務完成度的評價,包括:學生學到什么、是否在知識和技巧層面實現了團隊合作、自身有哪些優勢、應該做怎樣的改進以及對班級參與度的觀察等。學生自主填寫此表,通過自我評估,自查本課學習效果,方便后續改進,老師收集此表,也可作為評價教學活動有效性的一個參考,便可進一步完善教學。
參考文獻:
[1] 班圓晶."文學圈"閱讀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行動研究[J].貴州教育,2016,(12):35-36.
[2] 何鋒.基于課程標準的中小學英語有效閱讀教學探討[J].英語學習, 2017, (3X):55-58.
[3]黃玲."文學圈"模式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初探[J].英語教師,2016 (26):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