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產教融合的人才心理韌性提升對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意義,針對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在心理韌性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基于產教融合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提升的方法:構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心理韌性成長服務系統”,實施校企融合的人才“社會感情”培養強化計劃,挖掘心理韌性高水平典型人才,以期為實現廣西本土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的人才穩定性和效益性的提升提供切實保障。
【關鍵詞】產教融合 北部灣經濟區人才 心理韌性 社會感情 人才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9-0131-03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整體競爭力的逐年提升與經濟區強烈的人才意識、對人才素質的重視及采取的有效管理措施息息相關。人才素質的核心是綜合素質,而綜合素質的關鍵影響因素是人才在心理韌性方面呈現的特點。因此,基于產教融合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校企乃至政府職能部門各方必須著力探究人才的心理韌性與經濟區建設的內在關系,以促其發展。
一、產教融合的人才心理韌性提升對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人才的素質
經過多年的沉淀和積累,借鑒先進地區的人才發展經驗,北部灣經濟區的人才隊伍打造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與國內較發達的區域經濟圈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人才的素質是指一個人能正確認識周圍環境事物而生存,并挑戰其環境事物而自覺貢獻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而心理韌性表現的品質特點是個體能夠承受較高水平的破壞性變化,同時表現盡可能少的不良行為的能力。心理韌性的水平程度對人的素質形成直接影響。從結果性角度來看心理韌性,指的是當個體面對嚴重威脅時,其適應和發展情況仍然良好。心理韌性水平影響著人的身體狀況、思想意識及文化技能三方面要素,而人才的素質恰是這三個要素的綜合呈現,不可割裂。由此可見,若能提升經濟區人才的心理韌性水平,必將有益于區域人才素質的提高,使經濟區的企業用人效益得以提升,讓經濟區建設質量更有內涵和保障。
(二)有利于增強北部灣經濟區的人才效能
對人才效能方面,心理韌性的作用力也是顯而易見的。“人才貢獻率”指標在觀測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被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作為國內區域經濟板塊“后起之秀”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也不例外。“人才貢獻率”指標反映的是人才效能,而能力程度、效率值、質量水平和效益是體現人才效能的四個方面。人才心理韌性與人才效能的關系指人才心理韌性的強弱對人才效能以上四方面的任一表現或是其整體性的發揮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人的心理韌性越好,其表現的效能越強。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人才探討,繞不開人才的“整體開發”“以用為本”“服務發展”等關乎人才科學發展的本質問題,若能在人才的心理韌性提升方面找對方法,必能對增強北部灣經濟區人才效能形成良好的助推力。人才效能一旦增強,將為經濟區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三)有利于北部灣經濟區產教融合“人才供需”的協調與共贏
受諸多環境因素影響,北部灣經濟區的“人才供需”處于動態變化的狀態,讓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保持相對平衡事關經濟區的長遠發展大計。根據2019年廣西人才網聯系統人才供求分析報告顯示:企業作為人才需求的主要來源,相關工作領域的人才需求與當前市場人才供給在結構性矛盾方面仍比較明顯,從側面反映了人才供需現象背后另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產教兩端如何在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形成人才類型和數量匹配之外更牢固的關系狀態,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深度融合與協調共贏。人才供需雙方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既有來自供需雙方之外的環境因素,也有需求方對人才資源管理的因素。除此以外,還有來自人才供給方自身的因素,人才自身的心理韌性水平是自身因素中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無論是人才需求方的企業還是人才供給方的學校,都不應忽略人才心理方面的信息,尤其是人才在心理韌性水平方面的表現,展開與其相關的探索意義重大。
二、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在心理韌性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才心理需求認知的偏向導致心理韌性水平偏低和抗壓能力差
廣西高職院校作為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重要的輸出方,其在人才培養中的心理韌性水平情況可透過心理普測數據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來。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普測結果顯示,不少大學生由于在既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對“自我完善”的需求出現偏向,選擇了無效的、非理性的發展方向。這種偏向對其人格和精神心理引發的不良后果起初表現為在理解和處理人和事時會趨向非客觀性。隨著偏向影響的不斷深入,非客觀性思維與行為越發凸顯,進而表現為個人心理韌性水平低、抗壓能力差。這些情況在學生走向社會成為從業者后仍會明顯影響著其心理與行為活動,直觀地反映在其工作過程的方方面面,對人才個人的職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對企業的人才使用形成障礙。
(二)人才的人格發展中存在“社會感情”意識不強的情況
個性心理學的主要思想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格的表達符合這個人逐步形成的行為模式。這一心理學觀念強調個體心理的“社會感情”意識對其人格發展及心理韌性水平直接形成重要影響,認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對象實施全面的培養。然而當下,部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現狀仍不可避免地出現把主要關注重點放在培養對象所取得的肉眼可見的成功,相對忽視了其是否真正得到全面的教育培養。對培養對象人格發展關注不全面,加之培養對象既往成長史等因素夾雜影響,使其人格行為模式中的“社會感情”意識不強即其與社會緊密相關的意識偏弱,從而影響個體對有益的努力和無益的努力的判斷。這一制約心理韌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存在的問題,加大了個體在處理人和事的發展變化情況時產生不良行為的風險。
(三)非理性的亞文化群體效應對人才心理韌性水平發展的負面影響凸顯
北部灣經濟區人才的心理韌性除了受到自身內在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還會受到心理氣氛環境的影響。其中心理氣氛環境對心理韌性的影響實則是群體效應作用于個體心理韌性的一種表現。經濟區主流文化之下的亞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亞文化群體效應對個體心理韌性的影響也隨之產生新變化。新變化既有值得認可的積極作用,又有讓人不得不警惕的負面影響。一些不健康的群體亞文化催化不正常的心理氣氛環境的生長,這種不正常的心理氣氛環境形成非理性的群體效應,并作用于群體中的個體心理,對個體心理韌性水平發展形成強阻力。阻力的典型表現為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在與個體的有意識行為的“博弈”中占了上風,某些亞文化群體的道德取向致使個體不敢或不愿在心理韌性發展上與其所處群體相悖,從而對個體心理韌性的成長發育造成阻礙。
三、產教融合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提升方法
(一)構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心理韌性成長服務系統”
鑒于產教融合提升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的深遠意義,加之人才在心理韌性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嘗試構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心理韌性成長服務系統”不失為人才的心理韌性提升方法的探索。
以高職院校原有的心理輔導中心為基石,與北部灣經濟區企業通過調研、座談等深入交流探討人才心理韌性方面的具體訴求,并測量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及與主流企業訴求的差距,構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心理韌性成長服務系統”(如圖1所示)。
系統應立足于北部灣經濟區人才需求中對人才心理韌性的要求,強調尊重人才當前心理韌性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校企雙方的資源條件、盡量發揮各自優勢來搭建。
系統可考慮從心理需求目標的跟蹤改善服務、逆境抗壓疏導及訓練服務、個體心理韌性成長分階關懷服務三個方面的要素進行架構。第一,心理需求目標的跟蹤改善服務,這一部分主要對人才在“自我完善”的需求偏向及產生的相關不良行為后果問題進行如實記錄、持續追蹤和適時干預,在偏向影響加深前根據情況進行積極有效干預,及時防止其對人才個體心理韌性水平產生破壞。第二,逆境抗壓疏導及訓練服務,這一部分主要建議通過創設以職場主題為主、其他主題相輔的“多場景逆境”仿真訓練環境,校企合作開發針對學生典型心理特點的抗壓訓練課程,使學生的抗壓能力在一系列仿真訓練中逐步得到提升。第三,個體心理韌性成長分階關懷服務,這一部分是對學生心理韌性發展情況劃分類型和階段,以便基于歸類有的放矢地開展分階指導幫助,讓心理關懷更易于對個體發揮作用。
(二)實施校企融合的人才“社會感情”培養強化計劃
個人在不同程度上都要依賴團體,人才的能力發展都是在社會生活的推動下向著“社會感情”的方向取得的。此前,筆者已經分析了“社會感情”的強弱對心理韌性造成的影響。據此,明確人才的心理韌性提升亦可從中嘗試尋求突破。北部灣經濟區人才是為經濟區建設而服務的,所以人才的“社會感情”強化不應脫離經濟區企業的參與。高職院校應主動與企業尋求合作,企業對此也應積極回應。雙方共同探討制訂校企融合的人才“社會感情”培養強化計劃,為培養和增強人才的“社會感情”定下規則和進程安排,并將計劃融進人才培養方案和具體課程之中。計劃實施突出難點與障礙在于許多培養對象處在更小年齡階段時就受到自身家庭因素直接而深刻的影響,“社會感情”表現出明顯的“原生家庭痕跡”。計劃的重點并非打碎人才原有的“社會感情”狀態,而是要了解人才在其家庭中的成長軌跡,掌握對人才“社會感情”有重大作用的人物事件等有價值的信息,從中挖掘改進的關鍵點。為了攻破這一難題,校方還需樹立“家校合作”的觀念,將家校溝通納入學生日常心理狀態管理工作之中,以更好地把握人才心理現象背后的實質,科學引導,使人才在適應社會生活方面更從容,心理韌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挖掘心理韌性高水平典型人才
群體并非只對個體產生負面影響,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方式中有一種稱之為“社會助長”,即個人的活動效率因為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影響而提高。基于產教融合的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提升的探索,在“人才心理韌性成長服務系統”和人才“社會感情”培養強化計劃的協同基礎之上,一方面將心理韌性的提升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之中不斷深入挖掘人才群體中心理韌性水平高且綜合表現好的典型人才代表。利用典型人才代表的影響力,使這些人才發揮提高心理韌性重要性認知、推進心理韌性提升服務及相關活動的開展。讓這一關乎人才質量的要素得到更多的關注,從而提升人才心理韌性效率。好的典型就像一面旗幟,優秀典型的挖掘不僅能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在學生之中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氣氛環境,使個體的有意識行為增強。更重要的是傳承,形成心理韌性高水平的“人才群星現象”,從而對個體心理韌性水平的發展形成正面的推動力,且不斷延續。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通過以上分析可清晰地看到基于產教深度融合提升北部灣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的意義。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必須在牢固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資本、第一推動力的思想基礎上,直面人才在心理韌性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探究、嘗試提升人才心理韌性的方法手段。相信在校企各方不懈努力之下,經濟區人才心理韌性問題將得到改善,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建設的人才穩定性和效益性的提升提供切實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黃家慶,黃孫慶.廣西沿海高等教育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7(5).
[2]黃玲玲.堅韌性人格對大學生求職行為的作用機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8).
[3]陳雪.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北方文學(中旬刊),2014(9).
注:2015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產教深度融合職業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A039)
【作者簡介】甘麗樺(1979— ),女,漢族,廣西博白人,在職研究生,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