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成
【摘? ? 要】新課標的不斷改革下,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而引導學生開發數學思維及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模式開始逐漸走到了教育者的眼前,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成為眾多數學教育者提高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學生;主體;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3-0029-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eacher centered teaching mode gradually appear, and the mode of guiding student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has gradually come to the eyes of educators, that i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many mathematics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Keywords】Students; Subject;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fficient classroom
盡管新課標一直推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革新,但是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仍舊存在著諸如教學方式不夠創新、教師灌輸式教學、學生積極性不夠等問題,這與高效、高質量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背道而馳。所以怎樣克服當前初中數學教學難題,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有效的融合在數學課堂中,是值得眾多教育者思考和實踐的?;诖耍P者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分析。
一、當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初中數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觀念存在已久
在素質教育還沒有被廣泛提出時,以教師為主體的初中數學教學觀念已經延續了多年,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這種陳舊的教學理念。而且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學生和好成績出現,導致學校及教師更加對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抱有信心,堅持自己的教學觀念。不可否認,以教師為主題的教學模式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以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相比較,前者的教學效果更突出,更加適合初中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引導
發散性思維可以幫助初中生從多個不同的方向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研究精神。而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缺乏對初中生在數學上的思維引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根本不懂得開動大腦,更何況是數學發散思維的引導呢?初中是學生心智發展的關鍵成長階段,也是發散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初中數學課堂上沒有針對數學思維進行良好的引導,導致初中生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弱,這是不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的。
(三)教學方式不夠創新,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更是明顯,這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便能看出。不能否認,有些初中生在數學方面有著一定的天賦,有些學生靠的是自己的努力提高成績,還有些學生的資質較差。如果在數學課堂沒有采用有針對性的創新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個體差異,可能造成成績好的學生成績停滯不前、學困生學不會的局面。而信息技術的流行,也是數學教學方式的一個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利用,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學生主體展開數學教學。
二、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策略
(一)課堂上利用創新型多媒體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
多媒體教學在數學教學中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怎樣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重度融合是關鍵。多媒體教學可以直接創設一些視頻、圖片、音頻等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可以不同難度、層次地展現教學內容,方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初中生心智還不完全成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如果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可能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產生數學學習的心理障礙,而多媒體其創設的情景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能吸引到不同數學學習能力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體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關于《 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別展示了三種類型的三角形,第一幅圖片展示的是兩個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第二幅是制作的動圖,展示的是將同樣大小的三角形進行疊加,第三幅圖片展示的是將一個三角形進行平移、旋轉、翻轉三種變化,讓學生說一說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三幅圖難度環環相扣,展現了不同的難度,方便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找到全等三角形的特點。之后在講解對應元素時,同樣展示兩幅圖片,第一幅圖片兩個全等三角形對稱,第二幅圖片設計一道有難度的例題,兩個全等三角形同底,進行不重合角對角,提問學生:“誰能說一說兩幅圖片中對應角和對應邊?”讓學生選擇符合自身能力的進行回答,尊重學生的基礎與學習差異。
(二)課堂上進行同一知識點多角度設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是代表課堂要完全交給學生,而是教師作為輔助,在教授數學知識、布置問題時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驗證數學定律的過程,總結來說,即是一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同一知識點多角度設問的引導,能充分發揮初中生的主體思考作用和教師的輔助作用,讓師生間相互配合,相互聯系,讓學生主動思考,交流談論,營造一種輕松自在、暢所欲言的自由環境,并以此激發學生發散性的思維,培養初中生在多解問題中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逐漸善于運用數學語言。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關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學中,教師根據上節課內容幫助學生進行回顧,讓學生說一說:“你們認為全等三角形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并給出判斷題:“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一個角或兩個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這個說法正確嗎?前后桌分為小組討論,說一說為什么”。之后再針對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一個邊或兩個邊相等是全等三角形,這個說法正確嗎?”學生再次討論,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發言,互相交流。之后針對知識點從另一個角度再次發問,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一個邊和兩個角相等,或滿足一個角兩個邊相等,可以判定是全等三角形嗎?”設問中讓學生注意用詞陷阱“或與和”在三個問題中的不同含義,讓學生討論最后一個問題的答案,在配合間得出數學定律。
(三)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能力
實踐出真知,課堂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是發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重要表現。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驗證、加深對數學定理、規律的理解和掌握,能有效地激發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研究精神。實踐動手能力能讓初中生大腦同時運作,利于學生智力的提高。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要貼近生活,讓學生注意到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規律,而實踐動手能力需要與生活聯系,能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找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從而達到自身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
仍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關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學為例,這節課堂除了多角度設問,還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給每位學生發放12根火柴棍,讓學生自己驗證“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均相等,那么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運用手中的火柴棍進行驗證判斷。學生通過火柴棍,經過拼接、黏合,分別以一根、兩根、三根火柴棍組成了兩個三角形,保證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一致,將兩個三角形進行疊加,發現兩個三角形全等,得出數學定理:三角形三邊相等記作SSS,可以判定是全等三角形;之后再次讓學生動手實踐驗證“兩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均相等,那么兩個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嗎?”學生在紙上動手畫三角形,發現畫出的三角形可大、可小、可相等,即為相似三角形,所以不能作為判定全等三角形的依據。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教學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在于沒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需要利用創新的信息技術及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多角度設問、學生參與實踐動手等多種形式完成,只有如此,才能充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屠光武.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初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J].語文課內外,2019(02).
[2]鐘俊.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高中化學高效課堂[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18).
(責編? 吳 娟)